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0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3:23
评论的作用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既然评论如此重要,写好评论就成为重要的课题了。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评论呢?
评论写作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但是种种差异中,我们仍然可以捕捉和梳理出稳定的规则和大致的认识框架。根据个人的体会,我从内容、品质、力量、语言、心态、风格、语境、思维和感染力等九个方面做一点粗浅的业务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评论写作应注意到以下方面:
一是评论和其他文章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说理的文章,那么文章要呈现说理的部分。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必须有说理的内容,必须有超越叙事的东西,必须要有思考和论述,“述而不作”是评论的大忌,也是直到今天还在某些评论中出现的低级现象。
二是评论的品质主要在于立意。“命意之高下”决定了评论的品质的高下。评论作品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观点立意高,能够关注重大社会现象,或者关注表面上看似微小事件背后涉及的重大命题,然后就重大现象或命题发言,有高超的见解和不凡的境界。作为评论,如果观点本身失去了魅力,那么言语的艺术是不足道的。
三是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之美。评论的真正力量在于事实和逻辑。只有事实和逻辑构成的有机整体才能真正说服可以被说服的人。而事实是客观的,逻辑却需要写作者真正调动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强大的逻辑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给人一种理性之美。
四是语言的漂亮在于分寸、准确。当然其他因素在语言上的投射,都是语言的独特魅力。我所论述的一般意义上,评论语言与其他语言最大的不同,就是分寸和准确。当然,语言很好的分寸感,会为评论提供恰如其分的表达载体。好的想法或观点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好的表达上来。
五是有论辩心态,心中要有“假想敌”。评论写作当然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和叙述和抒情的文体不同,评论文章是要应敌的,应对不同的反诘和质疑的,所以应该有“假想敌”的存在,有“敌情”概念,也就是说评论是战斗的文体,所以就是要有战斗的姿态。
六是要有好的风格。当然风格各异,似乎谈不上什么是好的风格,但是风格有个适应的问题。比如色彩,本来说不上什么色彩更好看,但是一具体到特殊的场合,一种颜色的适应性就很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比如象征悲哀的黑色,象征高贵的紫色,象征纯洁的白色等等。具体到评论上说,评论文章的风格也应该以文章发表时机、场合、媒体、受众特点的不同为根据,从而形成什么是好的评论风格的稳定看法。比如,马克思曾经谈过无产阶级的风格,应该战斗的,是鲜明生动的,绝不吞吞吐吐的。从中国近代评论发展历程来看,梁启超、章太炎、邹韬奋都是非常著名的评论大家,但却各个不同。如梁启超的文章“汪洋恣肆,笔锋常带感情”,章太炎则国学深厚,文章大气但却好用生僻典故,邹韬奋文字简易晓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三种皆为大家手笔,评论文章应该有风格,更应该有适应特定情况的风格,当然大家马上想到鲁迅的杂文风格,简直就是时代的传声筒,是为时代度身量做的。
七是语境的营造,与追求艺术审美的其他文章不同,评论文章走向清晰。语境的清晰与模糊,大约可以成为评论文章与非评论文章的分野。评论以清晰为特点,这是因为每一个准确的判断都适合一个非常具体的客体,而不能随意模糊客体的条件。准确的判断同时是建立在清晰的概念和清晰的逻辑思路上的。没有一系列清晰构成的特殊语境,那么最终的判断只能是胡言乱语。任何不应该出现的模糊都会伤害文章的说服能力,伤害评论的品质。
八是思维的特点。评论的思维是一个走向聚合的思维,当然要从发散走向聚合。我们论述的对象总是千差万别,我们要从种种不同中看到他们的共同点来,加以思维的聚合,分析共同的东西,我们的评论就应运而生了。从发散走向聚合,让我们的评论具有理论上强大的解释能力,因为文章是建立上广泛的观察和大量的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最终的聚合又为我们提供了真理的内核,为迷失在生活森林中的人们走出来指明一个方向。
九是评论的感染力。这是一个当然的想象,就是诉诸情感。在评论中如果可以看到人的命运体验、情感历程和喜乐悲伤等等,都会很好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立足于理性说服的评论以更好的情感支撑。中国俗话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确实是说服宝典啊。
综上所述,我提出的就是写作评论的一个整体思考框架,从这个框架来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或现象,能够为评论提供一个丰满的、多角度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写作者理解评论文体的本质特点,把握从主题、语言到分析框架等一系列的要素,为提高评论写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给你举个例子
奥巴马的建议对我电视事业发展应有所启示
近日看到一则国际新闻,标题为《奥巴马建议美国推迟转换数字电视》。其主要内容讲的是,美国候任总统奥巴马日前致信国会,建议美国推迟原本将于2月17日停止模拟电视信号的计划,原因是美国商务部已经没有资金发放帮助民众购买机顶盒的补贴券而导致美国的弱势群体面临购买机顶盒的难题。从这则新闻里,我读到了很多有意义的信息。
首先,全球数字电视时代的到来势在必行。推迟表示计划实施的困难,但也同时暗示着计划实施的必然。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国,已经基本完成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转换,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世界电视产业的趋势和走向。但在中国,我相信完成这一使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字电视已经在杭州、青岛等几个城市试点施行,争议的声音不绝于耳,一篇《数字电视是一个*》的帖子更是将数字电视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帖子的作者断章取义,错误百出,但仍然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大力支持,原因何来?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家庭均为模拟电视机,收看的也是免费的模拟信号,短时间完成模拟电视机的淘汰对老百姓来说百害而无几利。而数字电视不仅月维护费用更高,完成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转换的机顶盒也价格不菲,况且机顶盒收看数字电视,其质量并不可靠,虽然接收频道多了,但收看质量反而下降,用户满意度不高。对部分希望能用手机免费收看电视的手机用户来说,模拟信号的消失更是一场灾难。实践已经证明,用手机收看数字电视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终端执行困难重重。而随时随地免费收看模拟电视已经越来越成为手机用户的不二选择。试想如果中国的模拟信号消失,数字信号又不伦不类的话,岂不是成为对用户开的一场玩笑?所以,中国广电总局现在的首要工作应该是尽快完善数字电视的技术工作而不是拔苗助长,模拟电视信号在中国应该也必将继续长时间存在。
其次,美国的穷人很穷。既然在美国停止模拟信号的发射已经是大势所趋,为什么仍然有成千上万的用户买不起一台40美元的机顶盒?奥巴马为什么还要专门建议国会推迟转换数字电视的计划?答案只有一个,美国穷人很穷。联想到中国,经济落后美国几十年,穷人更是数不胜数,广电总局如此迅速推出数字电视业务是不是操之过急?2012年完成数字电视转换现在看来已经是天方夜谭。数字电视的推广举步维艰,更证明了模拟信号的生命力在中国远远还没有结束。给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一个足够长的缓冲期,既是对中国电视用户的尊重,也是对手机免费收看模拟电视的用户的尊重。
本人对数字电视还只是一知半解,对其原理也是知之甚少。奥巴马的举动虽然是针对美国部分电视家庭的,但我相信,这一行动对中国的电视发展道路也有所启示,更希望中国广电总局能从实际出发,真正为中国老百姓的实际需要服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3:24
像这个一样
加强民间互信 促进中日关系
一提到上述的历史之“结”,双方就陷入僵局,影响两国关系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在强烈的民族情绪之下,即使*有心改善关系,恐怕也难成其事。因此,要使中日关系能够有稳定持续的发展,以*推动,加强民间交流建立互信已经成为迫切的需求。
虽然**对日本的国事访问还没有结束,但此行给中日关系改善和加强所带来的成效,已经引起两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的这次“暖春之旅”,广泛接触了*和民间各界人士,所有场面都很温馨,散发出真诚的气息,的确让人感到春意融融,名副其实。
在这样的意境之下,人们还可以对中日关系提出一些更高的期望,那就是:在*的推动下,中日关系应该发展到以民间信任和友谊为基础、在未来不再因一人或一事而发生停滞和倒退的高度。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愿望,是因为对过去中日关系的反思。远的不说,就在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以来的这三十多年里,虽然中日合作发展是主流,但两国关系还是不断地被这样那样的*事件和*人物所干扰。前几年,因为小泉纯一郎内阁在参拜*问题上的立场而出现“冰点”,以致后来的两国领导人要进行“破冰之旅”和“融冰之旅”,进而发展到这次的“暖春之旅”———在两国历届领导人不断强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时,中日关系还常常出现波动,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两国民间互不信任。
而中日民间互信基础非常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主要在于双方相互了解太少。关心中日关系的中国人,对于中日千百年来的友谊不是不知道,但因为近代以来日本的侵华战争造成的伤害实在太大,以至于在众多中国民众的心里留下难解的“结”,因而在看待日本时,对于战后日本社会的转型、民主的发展、市民社会的主流意见、对外关系中的善举难以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而是更多地看到日本少数人的顽固和偏狭,并因此对日本的观感难以改变。
在日本一方面,对中国所出现的民族主义情结,一方面不太能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过分强调“向前看”;另一方面不能全面看待,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是全民反日。因此连带其他方面对中国的问题以点带面,忽视中国人善良宽容的一面,对中国民众的印象也由此恶化。
在中日关系中,出于共同经济发展、应对环境污染和应对全球化挑战方面的合作,既好理解又好开展。问题是一提到上述的历史之“结”,双方就陷入僵局,影响两国关系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在强烈的民族情绪之下,即使*有心改善关系,恐怕也难成其事。因此,要使中日关系能够有稳定持续的发展,以*推动,加强民间交流建立互信已经成为迫切的需求。
实际上,中日两国民间交流也颇有历史,两国关系正常化也来于此前广泛的民间往来。在最近这十几年里,民间交流的规模已经扩大很多,但和目前中日关系出现的局面相比,这种交流应该在量的基础上,加强在质的方面的深入。
具体地说,就是在促进民间人员往来“观光”的基础上,更要加强对对方的社会结构、民众思想、文化习俗和公共意识的深入了解。只有深入了解,双方才可能设身处地地相互理解,从而达到互信的目的。
放眼未来中日关系,两国之间必定会不时出现一些意外事件,这也是国际关系的常态。但如果两国民众能比较好地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和思维意识,那么误解和震荡就会少得多———比如,如果中日人民都能理解到**所说的“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那么双方也不大会因为历史问题把现实关系降到冰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3:24
一是评论和其他文章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说理的文章,那么文章要呈现说理的部分。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必须有说理的内容,必须有超越叙事的东西,必须要有思考和论述,“述而不作”是评论的大忌,也是直到今天还在某些评论中出现的低级现象。
二是评论的品质主要在于立意。“命意之高下”决定了评论的品质的高下。评论作品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观点立意高,能够关注重大社会现象,或者关注表面上看似微小事件背后涉及的重大命题,然后就重大现象或命题发言,有高超的见解和不凡的境界。作为评论,如果观点本身失去了魅力,那么言语的艺术是不足道的。
三是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之美。评论的真正力量在于事实和逻辑。只有事实和逻辑构成的有机整体才能真正说服可以被说服的人。而事实是客观的,逻辑却需要写作者真正调动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强大的逻辑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给人一种理性之美。
四是语言的漂亮在于分寸、准确。当然其他因素在语言上的投射,都是语言的独特魅力。我所论述的一般意义上,评论语言与其他语言最大的不同,就是分寸和准确。当然,语言很好的分寸感,会为评论提供恰如其分的表达载体。好的想法或观点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好的表达上来。
五是有论辩心态,心中要有“假想敌”。评论写作当然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和叙述和抒情的文体不同,评论文章是要应敌的,应对不同的反诘和质疑的,所以应该有“假想敌”的存在,有“敌情”概念,也就是说评论是战斗的文体,所以就是要有战斗的姿态。
六是要有好的风格。当然风格各异,似乎谈不上什么是好的风格,但是风格有个适应的问题。比如色彩,本来说不上什么色彩更好看,但是一具体到特殊的场合,一种颜色的适应性就很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比如象征悲哀的黑色,象征高贵的紫色,象征纯洁的白色等等。具体到评论上说,评论文章的风格也应该以文章发表时机、场合、媒体、受众特点的不同为根据,从而形成什么是好的评论风格的稳定看法。比如,马克思曾经谈过无产阶级的风格,应该战斗的,是鲜明生动的,绝不吞吞吐吐的。从中国近代评论发展历程来看,梁启超、章太炎、邹韬奋都是非常著名的评论大家,但却各个不同。如梁启超的文章“汪洋恣肆,笔锋常带感情”,章太炎则国学深厚,文章大气但却好用生僻典故,邹韬奋文字简易晓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三种皆为大家手笔,评论文章应该有风格,更应该有适应特定情况的风格,当然大家马上想到鲁迅的杂文风格,简直就是时代的传声筒,是为时代度身量做的。
七是语境的营造,与追求艺术审美的其他文章不同,评论文章走向清晰。语境的清晰与模糊,大约可以成为评论文章与非评论文章的分野。评论以清晰为特点,这是因为每一个准确的判断都适合一个非常具体的客体,而不能随意模糊客体的条件。准确的判断同时是建立在清晰的概念和清晰的逻辑思路上的。没有一系列清晰构成的特殊语境,那么最终的判断只能是胡言乱语。任何不应该出现的模糊都会伤害文章的说服能力,伤害评论的品质。
八是思维的特点。评论的思维是一个走向聚合的思维,当然要从发散走向聚合。我们论述的对象总是千差万别,我们要从种种不同中看到他们的共同点来,加以思维的聚合,分析共同的东西,我们的评论就应运而生了。从发散走向聚合,让我们的评论具有理论上强大的解释能力,因为文章是建立上广泛的观察和大量的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最终的聚合又为我们提供了真理的内核,为迷失在生活森林中的人们走出来指明一个方向。
九是评论的感染力。这是一个当然的想象,就是诉诸情感。在评论中如果可以看到人的命运体验、情感历程和喜乐悲伤等等,都会很好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立足于理性说服的评论以更好的情感支撑。中国俗话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确实是说服宝典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3:25
先找一块新闻,自己选好了
第一步:仔细读后先概括出内容,600~800字的时政点评概括内容不要超过150字,其他字数的总之不要超过文章字数的1/5
第二步:写下直接感想(字数也不要太多),人看了一个新闻之后都有直接感想,你写下来会使行文自然,使读者亲切。
第三步:在此基础上引发自己的联想或产生自己的感想或进行深刻剖析。这步重要的就是点评,点评也要亮出自己明确的观点。
最后,收尾。收尾像平时写作文一样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