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温的热盛动风中,下述哪一种不属其病理变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1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7 16:22

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大头瘟、烂喉痧等。

风温:发于冬、春季为多。以微热、微恶风寒、无或少汗、头痛、咳嗽、口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等为临床特徵。
春温:高热、口渴、心烦躁扰、甚至神昏痉厥等里热见症为主要特徵。发生于春季。
暑温:发生于夏季的急性热病。
湿温:初起以身热不扬、恶寒、头重身困、胸脘痞闷、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发病与传染均较缓慢。
伏暑:发于秋冬季节,以暑湿或暑热内蕴并伴有表证的外感热病。
秋燥:发生于秋季的外感疾病。临床特点是:初起除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症状外,必伴有口、鼻、唇、咽、皮肤乾燥等见症。
大头瘟:受邪毒后面部红肿,有传染性,好发于冬、春二季。
烂喉痧:感受温热邪毒所致的急性热病,有传染性。

(一)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及其应用

1.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审病因、辨病机、察邪正
(1) 审病因:温病的病因有风热、暑热、暑湿、湿热、温热、燥热等区别,不同性质的病邪侵袭人体,各具不同的致病特点。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发病季节等因素,寻求温病的病因种类,这就是"辨证求因"。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审因论治"。
(2) 辨病机:掌握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可明确病变部位、性质等情况,据此而立治则、治法。
(3) 察邪正:根据温病发展过程中的邪正消长,酌情使用祛邪、扶正之法,或侧重于祛邪,或侧重于扶正,或扶正祛邪并施。一般,病之初期和极期,邪势较盛,正气亦未大虚,此时多以祛邪为主;病之后期,邪势已衰而正气已虚,特别阴伤较著,治疗多以扶正为主,特别是养阴。

2.温病治法的应用:
卫气营血和三焦的治则只是较为概要的提法,实际应用时还要进一步采取各种治法。如叶天士所说的"到气才可清气",并不排除气分病变采用攻下法;又除了解表、清里、透热转气、凉血散血等治则外,又有和解、化湿、养阴、益气等多种治法。
对某些特定的证候,需确立相应的治法,如动风痉厥者用熄风法,神昏窍闭者用开窍法等。
注意病人的体质和正气状况及有无兼挟证:如肾水素虚的温病患者,为了防止病邪乘虚深入下焦,必要时可酌用补益肾阴药,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又如素体阳气不足而使用清法时,应用至十分之六七,就应审慎,不宜寒凉过度而更防其阳气。
素体阴虚火旺者,使用清法后纵然热退身凉,仍须防其"炉烟虽熄,灰中有火",引起馀热复起。
温病过程中,经常兼挟有痰、食、气滞、血瘀等病邪,也应根据其证候表现,配合相应的治法。

对温病的祛邪,历来很重视"透"与"泄"。所谓"透"是侧重于使病邪由里向外,特别是经由体表向外透达,用药上注重运用轻清宣透之品。所谓 "泄"则包括了祛邪外出的各种治法。其中使病邪从下而外出的"泄"法不仅是为了通利二便,更重要的是使邪热等病邪经由二便而得以外泄。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1.泄卫透表法2.清解气热法 3.和解表里法4.祛湿清热法5.通下逐邪法 6.清营凉血法 7.开窍熄风法8.滋阴生津法9.固脱法10.外治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