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9:10
要不是在工作中经历了,我还真的不知道什么叫转干,什么叫以工代干。
现在回头来看这些东西,似乎觉得有点可笑,然而,我想在那个年代,转干和以工代干还是有着它的积极意义的。至少它为解决一时的干紧缺的问题带来了缓解。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产生是因为现实的需要,发展是合力的推动,而当时代前进了以后,它的行进便成了一种阻碍,所以它的灭亡也是必然的。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道理吧。什么都只是一个过程,任何东西都从它到来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去世的结果,所不同的,只是在这个存在的过程中,划出一道什么样的轨迹而已……
照旧,把从网上看到的一些东西放上来,以备后用:
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工人和干部是两种不同的身份。工人和干部之间有一道编制鸿沟,这两种编制是很难跨越的。工人和干部在工资类别、福利待遇、住房面积、医疗、退休待遇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从工人转为干部(工转干),是很重要的身份跨越。
所有制身份。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的职工和在集体所有制(又分大集体和小集体)单位工作的职工,在*地位和经济地位上是有很大差别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很难调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当然,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谁也不愿意调到集体企业去工作。“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街道工厂职工”曾经标志着高低不同的社会身份。
以上是企业,还有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这种身份俗城“坐办公室”的,身份又要比国营企业的职工高很多。但这样的单位也有*,一个人分到一个单位,恐怕就要在这个单位工作一辈子了,一个人如果脱离了单位,就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一个人要从一个单位“跳槽”到另一个单位,也曾经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以工代干”的干部用人制度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曾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它把在乡镇机关任职的高考落榜生转为正式干部,的确起到了鼓舞这部分人士气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暴露无疑。
“以工代干”在一些地方成为以权谋私的代名词?有一部分领导干部的亲戚或凭关系进来的富余人员。他们“以工代干”“以工转干”,把真正的“干部”拒之门外。
现实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大学毕业生来到一个单位工作,却发现他的领导是其中学同学,一个学习不如他、中考或高考落榜、现今却“以工代干”“工转干”成为领导的人。
对于这些“以工代干”“以工转干”的人员来说,只要有时间弄一张系统内承认文凭非常容易。许多低文化程度的“以工代干”“以工转干”人员通过正常渠道获得了文凭名正言顺地成了“干部”。
在很长时间里,身份*,画地为牢,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社会缺乏活力,发展社会生力举步为艰。
1979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事*会议明确:今后一律不再搞“以工代干”,这个原则必须坚持。1980年1月以后的“以工代干”人员,不列入这次转干范围。其中优秀的、工作确实需要、本单位编制允许的,可按照劳动人事部《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办理。
1993年,*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随即,人事部出台《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标志着国家公*录用制度正式建立,确立了“凡进必考”的进人机制。
转干来源:娄底市*门户网站
来信内容:
林*,现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是工勤编的表现好,还可以提干吗?
来 信 人:张波 来信时间:2008-9-7
回复内容:
张波:
您好!您的来信已转市人事局办理,您反映:“现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是工勤编的表现好,还可以提干吗?”您这个问题提得好,这是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最关心的问题,都想解决干部身份。现根据有关法规和*一并予以答复: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一律实行“凡进必考”,不存在转干或转公务员的问题。对未经公开考试录用进入机关公务员岗的人员一律予以清退。
二、根据*湖南*组织部、湖南省人事厅《关于调整录用干部*的通知》(湘人发〔1998〕74号)和*湖南*组织部、湖南省人事厅“严格执行不准以工代干”、“转干”的规定(湘人发〔2002〕13号)。全省各种录干项目,包括专家(劳模)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待业子女,社会上的“五大生”毕业生、优秀退役(在训)运动员、特殊人才及交流到外省的人员录干等,从2002年11月1日起一律停止。原来印发的各种录用干部的文件一律废止。
三、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按照***关于印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通知(中办发〔2000〕15号)精神,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单位与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力,按合同实施管理,按岗位管理,工人身份的可以聘到管理岗位工作,干部身份的也可以聘到工人岗位上工作,以岗定薪,按劳取酬。
最后,欢迎您为我市的人事人才工作多提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二〇〇八年九月二十四日
现在有什么工人转干的方法没有?2007-5-14
我是事业单位的工人,想转干部,请问大家有什么好方法没有?听可多人说不可能转了,从03年就不让转了,是这样的吗?还有其他的什么办法没?
最佳答案
一般情况下以下人员具有干部身份:
1,国家计划内大中专毕业生(以派遣证为标志,包括计划内统招、定向、自费、委培)
2,2001年以前经地市级*人事部门批准录用为国家干部的人员(以<录用干部审批表>为标志.
3,军队转业干部(以军队任职\转干材料以及<军队转业干部审批表>为标志)
4,前参加*的担任干部职务的人员.(以相关档案材料为标志).
5,初自然形成的干部(以任职材料为标志)
6,经公*录用为公务员的原不具备干部身份的人员(以<公务员录用审批表>为标志.
7,被转为公办的原民办教师(以民办转公办审批表为标志)
8,70年代末经地方*委员会批准招录的教师(以教师录用审批表为标志)
9,1984年-1985年间经地市级*人事部门或厅级以上系统人事部门批准转为干部的工人(工人转干审批表为标准).
你要想转为公务员或国家正式干部,而且没有任何后患,只有以下两个办法:
1,参加公*,这是工人身份人员获得公务员身份的唯一的没有后患的正规途径.
2,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自然具有干部身份.然后可以通过公*或者是直接被委任为领导职务等途径具备公务员身份.
现在转干可能比较困难了!不过你可以走工人路线的晋升啊!比如你是高级工可以考技师或者高级技师,这样不就晋升了吗?不必非走干部路线!
“以工代干”“以工转干”滋生*
2001年4月25日09:27中国青年报
读了贵报4月12日的《一封检举信引出舞弊大案》后,颇多感慨。该文所称“公务员招考集体造假丑闻”“全国罕见”,实在是小题大作。此种现象,既不罕见,更非个别现象,只是没有“曝光”罢了。它*的根源之一乃是“以工代干”“以工转干”的用人制度。
“以工代干”“以工转干”的干部用人制度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曾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它把在乡镇机关任职的高考落榜生转为正式干部,的确起到了鼓舞这部分人士气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暴露无疑。
首先,它助长了任人唯亲、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中国的干部还少吗?用的着“以工代干”“以工转干”吗?“以工代干”“以工转干”的都是些什么人?无非是领导干部的亲戚或凭关系进来的富余人员。他们“以工代干”“以工转干”,却把真正的“干部”拒之门外。为什么就不能公开招聘呢?此中原因不言自明。
其次,“以工代干”“以工转干”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充斥着大量的“庸才”,降低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现实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大学毕业生来到一个单位工作,却发现他的领导是其中学同学———一个学习不如他、中考或高考落榜、现今却“以工代干”“以工转干”成为领导的人。这如果只是个别现象倒也无可厚非,我们可以这样说,学历高的水平不一定高。但这种现象太普遍了,我们不得不反问:学历高的水平一定不高?
最后,对于这些“以工代干”“以工转干”的人员来说,弄一张文凭太容易了。只要有时间(1-2年),作业请人代作,论文请人代写,考试老师泄题,大家一齐翻书去抄,弄一张系统内承认(别人承认与否,管它呢)的大专文凭易如反掌。这些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以工代干”“以工转干”人员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的文凭又有何社会价值?然而,这“文凭”却帮助他们名正言顺地成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