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1:1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9:46
盔犀鸟 是犀鸟科的
参考文章
鹤顶考
杨龢之
(本会会友)
原产东*带雨林的盔犀鸟,因头胄质地坚实美观,而为人猎捕制成工艺品,并曾以进贡及贸易等方式传入中国,名之为鹤顶。鹤顶在元代已入中国,但广为国人所知则是郑和下西洋之后。因出产国多以为贡物,故典制不仅在贡国下列出,且还规定了正式的回赐价格。朝贵多用于制杯、腰带等以资赏玩。明中叶后国势日衰,远贡不至,其物逐渐稀有,因而腾贵;至清初实施海禁*,与产地贸易断绝,在中国遂至绝响。惟因只见制成品而未睹活物,故明人记述中多有臆断讹误者。端此论证。
关键词:鹤顶,盔犀鸟
古董中有鹤顶红一款,其物宽仅寸余,外红内黄,质地似象牙而更细致,多作为各种小雕饰,允为古玩中的奇珍。这当然不是传说中牵机断肠的毒药,也不可能是丹顶鹤(Japanese crane,Grus japanensis)的头顶部分,但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盔犀鸟
此物今日不经见,但数百年前的中国人并不陌生,史料中恒称为「鹤顶」,实为一种目前已濒临绝种鸟类[1]的头胄部分。
这种鸟今多称为盔犀鸟(Helmeted hornbill),属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犀鸟科(Becerotidae)。原分类为盔犀鸟属(Rhinoplax),近期学者多主张并归角犀鸟属(Buceros),故学名有Rhinoplax vigil与Buceros vigil二说。
主要体毛呈深棕色,翅尖及尾羽为白色,并有黑色宽条纹。公鸟头颈肌肤裸露,呈红色。头胄中后部外表鲜红,前部与喙为*。母鸟颈为淡蓝色,头胄小,颜色亦较淡。体型是所有犀鸟科鸟类中最大的,公鸟自喙尖至尾端约125公分,并有长达五十公分的两根*细长尾羽;母鸟体型略小而无长尾羽。产于马来半岛、婆罗州和苏门答腊等地一千五百公尺以下低海拔森林中,其头胄有犀鸟象牙之称。[2]犀鸟科鸟类部分有头胄者,其中多为空心,独此为实心,故能用于雕刻。所谓鹤顶,就是其公鸟的头胄。
通常成对或小群生活,繁殖特性如同多数犀鸟科鸟类一样,筑巢于树洞,雌鸟产卵其中,雄鸟以泥封洞口,仅留一小孔自外喂食,雏鸟孵化至羽毛接近长全时,母鸟才破洞飞出。食性为杂食,食谱包括果实、昆虫、蜥蜴,以及小蛇等。
这些特性,古人叙述中真谬相杂,下文再辨。
产地及贡国
国人之知有此鸟似不早于元代。所见史料中,最早出现「鹤顶」一词,是元末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所记出产国有丹马令、吉兰丹、苏洛鬲、龙牙犀角、须文答剌等。[3]但不言其以此为贡物。
而最早以为贡物入中国者,可能在至元间。据《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八年冬十月)癸未,罗斛国王遣使上表,以金书字,仍贡黄金、象齿、丹顶鹤、五色鹦鹉、翠毛、犀角、笃缛、龙脑等物。」[4]《岛夷志略》有罗斛国,不言其地望,但谓:「其田平衍而多稼,暹人仰之。气候常暖如春。」且其所贡多为东南亚土产,故应位于南洋,多数学者认为在今泰国湄南河下游。[5]罗斛所贡之「丹顶鹤」疑即鹤顶,因为丹顶鹤产于亚洲东北,足迹罕至南亚,即使偶有迷鸟也非常有,不可能作为贡品。细玩文意,以「丹顶」冠于「鹤」前者,或是以活物进贡,可能此物前所未见,尚无专名,故漫称为「丹顶鹤」。及至《岛夷志略》撰述之顺帝至正九年以前,「鹤顶」一词则已为其定名无疑。
而大量接触则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郑和随员巩珍的《西洋番国志》、马欢的《瀛涯胜览》,以及费信的《星槎胜览》等书,都或繁或简的提到这种奇特的鸟类。正因其头胄的特殊,故出产国常作为贡品以入中国。
据《明史》,曾贡鹤顶的诸国,仅浡泥、满剌加、榜葛剌三国而已。又言文郎马神产鹤顶,但不言其曾贡。[6]《明史》择要而记,不可能巨细无遗。征之《明会典》,则曾以此为
盔犀鸟的型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9:47
给我分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