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都学哪些内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1:0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25

佛的大义是让众生解脱三界。如果你看的是现代人写的就不要看,因为是错的,他们不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品道。

小乘
经藏 — 四部阿含经。
律藏 — 四分律、五分律、及十诵律等 (6)。
论藏 — 六足、发智等论。

大乘
经藏 — 华严经等。
律藏 — 梵网经等。
论藏 — 瑜伽师地论等。

四圣谛
一、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都是苦的果报。

二、集谛——是说明人生集起贪嗔痴等许多烦恼的"因",去造种种的不善业,才会招受种种的苦果,故"苦"以"集"为因。

三、灭谛——是指修道所证的圣果,即是烦恼灭除,获得无生(解脱生死)的真理。

四、道谛——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种,主要的指修习八正道,就会得到最胜智慧(般若),修善断恶,解脱生死痛苦。

"集"为"苦"的根本,此二谛又为流转於世间的因果;知苦而断集,断集以离苦,为声闻乘厌离世间的观行。

"灭"为"道"的收获,此二谛即为超出世间的因果;求证灭而修道,由修道以证灭,是为声闻乘修证涅盘的行果。

声闻乘证得涅盘果,即断集谛所集起之烦恼见思二惑,此见思二惑具含有十使: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断此十使乃修戒定慧三学,以破我执,证得我空真如,而解脱生死。

十二因缘
无明而有行

云何无明?
众生不知五阴(色受想行识)是变易之法,会变易既是无常,无常既是苦,空,非我,非我所。而有造作。

如何得知无常?
五阴会变易。

如何得知苦?
有爱才会有苦,且五阴变易时(老病死或失去)就有苦。

如何得知空?
由断(断欲)而知,且五阴变易时皆成空。

如何得知非我?
不能主宰,请看[一一○、萨遮经:本经叙述萨遮尼揵子欲攻破佛说之五阴非我之论,然而反之而被佛说服。]

亦称十二缘起,十二有支等,是佛教对众生“三世轮回”流转的缘起的一种具体描述,包括有十二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的缘起关系是:
(一)无明缘行(即以无明为缘引起行。下同)
这里“无明”是相对于智慧而言,特指不知道缘起性空道理的愚执,是众生的根本烦恼。“行”是指由无明所发动的招感果报的身、语、意三业。“无明缘行”即由于众生不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做出招感果报的身、语、意三业。
(二)行缘识
这里“识”简单说就是众生在父精母卵结合时前往受胎的那一心念。佛教认为一个胎儿的产生不仅仅是父精母卵的结合,它真正的种子(亲因)是这个“识”的介入,父精母卵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外缘。“行缘识”,即依照过去的业行的牵引,“识”即入现世相应的胞胎中受生。
(三)识缘名色
“名色”即受胎后的父精母卵与“识”发展成“身”、“心”两者,此时还未形成六根。“名”即心,以无形故以“名”称之。“识缘名色”,指由识介入受精卵而形成的生命体,在六根尚未完备这一发展过程。
(四)名色缘六处
“六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名色缘六处”,指胎儿由身心的发展已产生六根至出生前的这一过程。
(五)六处缘触
“触”指六根具足的胎儿出生后,开始接触六境而产生的感受,此时尚未识别苦乐。相当于二三岁的幼儿阶段。
(六)触缘受
“受”指由于触觉而生的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这相当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的儿童时期。
(七)受缘爱
“爱”指由苦乐等感受而生起的对世俗的贪爱执著。这相当于十六七岁以后的青年时期。
(八)爱缘起
“取”指由贪欲旺盛而产生的种种身、语、意的行为,狂热地追求与执取可供享乐的东西。这相当于人的成年阶段。
(九)取缘有
这里的“有”即业,指由于贪爱执著的种种思想行为必然作为而在今生来世产生果报的作用。
(十)有缘生
以“有”(现世的业行)为缘,必然导致识于来生投胎受生。
(十一)生缘老死
生活在无明之中的众生,有生必然有老、死等苦果。佛教中将十二因缘与轮回相配,有“三世两重因果”的说法。十二支中无明、行二支是过去世的二因,其次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是现在世的五果,以此说明过去世与现在世的一重因果;再次,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的二因,最后生、老死二支是未来世的二果,以此说明现在世与未来世的一重因果。这个三世两重因果可以列表如下:
在这以十二因缘说明的三世之中,于过去世,以无明和业行进行了概述;于现在世,首先以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概述了由精卵识结合而成的生命体至少年时期的发展过程,接着以爱、取、有三支概述了成年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于未来世,以老、死二支概述了人一生的流转性。
十二因缘是佛教对于情界(一切众生)缘起的一个精辟的概括,特别是在这十二因缘中将无明做为起始,显示了佛教强调智慧、觉悟的特色。
对于十二因缘,佛教修行中归纳出了四种观法(即修持方法):
第一种是杂染顺观,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等顺次而观迷惑之生起;
第二种是杂染逆观,即从老死逆次第而观迷惑之生起;
第三种是清静顺观,即从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第四种是清静逆观,即从老死灭是由生灭故等,逆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
十二因缘为缘觉乘教义的宗纲,说明生死流转之因及出离生死之道,可分为“流转门”与“还灭门”。流转门,即顺着十二有支的次第,观生死流转的因果。还灭门,也叫做“逆生死观”,即依“此灭故彼灭”的法则,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由此得出结果,只要灭掉无明,则出离生死,臻于涅磐。

三十七品道
□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念常住於道法中,使之正而不邪。
□四正勤即是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最为殊胜,亦称四正胜。此时智慧力已增多,但禅定力较薄弱。
□四神足即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乐,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五根五力,依程度深浅立名,如信根增长,破诸邪信,得名信力,故五根为生圣道的根本,五力为增长圣道的主力。佛经说:"能生善法,故名为根。能破恶法,故名为力。"
□五根:信根,於诸法谛理,信忍乐欲。进根,信诸善法理,倍策精进。念根,追念正道,不忘正法。定根,摄心正道,相应不散。慧根,以观照慧,抉择分明,思惟真理。
□五力:信力,信根增上,故能破疑障。进力,进根增上,故能破懈怠。念力,念根增上,故能破昏忘。定力,定根增上,故能破散乱。慧力,慧根增上,故能破愚昧。又五根五力以信为始,慧为终,显示信心是以智慧为主。
□七菩提分说明如下:
择法菩提分——以智慧择法之真伪。
精进菩提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喜菩提分——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轻安菩提分——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
念菩提分——明记定慧,使其均等。
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行舍菩提分——舍诸谬妄,更行进益。
□七菩提分又名七觉支,在三十七道品中独得觉名,正因前修四念处至五根五力时未觉,后修八正道时已觉,唯中间修此七觉分法,是由迷而悟,由未觉而觉,故独得觉名。
□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即以正见为最重要,因为有了正见,对於事理才会有正确的认识,就能破谬妄偏差的俗知俗见,悟入正道。
□有漏——有烦恼,亦称有为。
□无漏——清净无烦恼,亦称无为

下载
http://passport.baidu.com/?business&aid=6&un=LOVELUM#7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26

楼主您好!

佛法义理,甚深极甚深,完全了知者,唯有诸佛世尊。作为“未来佛”的一切学人,可以熏闻学习,早日发愿尽未来无量世,度尽众生,圆成佛道,真正走上成佛之道。

下面略说佛教各部经典:
佛经有“阿含”“般若”“唯识”三类:

阿含诸经,是佛初转@@时,为小乘根性人宣说解脱生死之道;主要内容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宣说“一切法空(无常空)”。行者因信受奉行而证建立无我观,以断除我见为基础,次第进修直至解脱。
阿含经中,隐说第一义:阿罗汉取无余涅盘之前,因未证真心,害怕涅盘同于断灭,因此问佛。佛明确指示:“涅盘中有本际不灭”。此涅盘本际,即是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心。若否定之,同于断见外道,非是佛教小乘正法。

般若诸经,是佛在二转@@时,为大乘根性人宣说实证真心之法。大乘人发无上菩提心,信受真心即是诸佛赖以成佛之根本,信受一切有情本具真心。因此欲求证、现观此心究竟如何。由是缘故,佛宣说种种方便法门欲令学人开悟明心。开悟明心之后。了知法界实相,发起般若智慧,在成佛之道上不再转退。而此真心,非空非有,是为上述“真实空”。非是大众所认知的“无常空”。若误会之,不落断见即落常见。非是佛教大乘正法。

唯识诸经,是佛在三转@@时,为悟后菩萨宣说悟后起修的成佛之道。悟后菩萨,具备了修除真心之中所含无量无边种子的污染性,由此修行,同时证得“道种智”。这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菩提”。严格来说,是破初参明心,破重关见性,破牢关入初地之后的诸地菩萨才能如是实修。因此,初地菩萨可以得到诸佛的公开授记:何时成佛,名号如何等等。因此,唯识诸经所说之法,是究竟了义之法。是甚深极甚深之法,是真正的佛法:成佛之法。

三转@@之后。佛“化缘已尽”,因此入灭。留下三藏十二部供后世各种根器、各种证量的学佛人修学(悟后菩萨,可以随愿往生诸佛净土,亲随佛学;不必在此世间修学;受生此世界,是因悲心,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此三藏十二部,现存7000余部。是为“住世法宝”。
敬请参与佛法问答:http://tieba.baidu.com/club/6261652/p/6037915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26

简单说,学的内容是佛所说经、佛所制律、前辈大德祖师的论说;所有这些内容涵盖了戒行的意义、定心的手段、增长智慧的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27

佛教解释宇宙人生的真谛,使人开阔视野,增长智慧;例如揭示了人从何而来,去往何处,我们应该做什么;其中唯识学是佛教中瑰丽的华章,区别于唯物、唯心的理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28

啊我弥陀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