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3: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3 08:18
那是你姥姥骗你的,许多老年人总爱用善意的谎言来教导你不需要那么惧怕蜈蚣,世上的事物是相对存在的,没有蜈蚣,有可能很多人会为此过早现出宝贵的生命呢!下面是一些关于蜈蚣的资料
蜈蚣是节肢动物。又名天龙,因足很多,别名百脚虫、千足虫、百足虫、金头蜈蚣、多棘蜈蚣、黑头蜈蚣,主产于湖北、浙江、江苏、安徽四大产地,其次湖南、河南等也有分布。
身体又扁又长,大约有12厘米左右,金*的头上长了一对细长的触角和一对单眼,嘴是由一对大颚和一对小颚组成。身体由21节组成,背面是暗绿色,腹面是黄褐色,每节上都生长着一对足,第一对称“颚足”,足上有发达的爪和毒腺,最后一对向后延伸像是尾。
蜈蚣生活在腐木和石隙中间,行动十分敏捷,每当晚上外出捕食小动物,白天闭门不出。我国各地常见的是少棘蜈蚣。蜈蚣在中医学上有重要的医药价值。
药用动植物种养加工技术丛书——蜈蚣、斑蝥(含光盘)http://www.glbooks.cn/proct/305/
蜈蚣
]
蜈蚣又名天龙,因为它的足很多,故又有百足的美称。在动物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唇足目、蜈蚣科。 蜈蚣体长12--20厘米,从上面的照片可以看出,蜈蚣身体扁平,红头黑背,分头和躯干两部分。
1、头部 头部背面两侧有一对集合眼,每一对集合眼包括若干单眼,头部的腹面有口器,为蜈蚣的摄食器官。头部的附肢包括1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头部成为感觉和摄食的中心。
2、躯干部 蜈蚣的躯干部有20个体节,较长和较短的体节互相间隔,第1节的附肢称颚足,甚为发达,其末节成一利爪的毒爪,爪内有毒腺,爪的末端有一毒腺开口,用来毒杀小动物和作为防御外敌的武器。第2~19节各具1对7节的附肢,称足,是蜈蚣爬行的器官。第20节是生殖孔所在的地方,其附肢与其他19对步足不同,特称生殖肢。可见,蜈蚣躯干部的结构成为蜈蚣的运动中心。
3、外骨骼 蜈蚣身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几丁质的外骨骼,分布在躯干部每节的背面者称背板,腹部的为腹板,背版和腹版靠两侧的膜状薄板相连接。 外骨骼不仅有保护内脏器官及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功能,并且还能和附着的肌肉一起完成各种运动的动作。外骨骼的形成*了蜈蚣身体的继续生长发育,因此蜈蚣在生长过程中便有了蜕皮现象。蜈蚣蜕皮时,体内分泌一种几丁质酶将外骨骼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几丁质溶解,因而使外骨骼破裂,整个身体从中钻出,并重新形成外骨骼。蜕皮时蜈蚣用头顶主池壁,先顶破头板,然后依靠自身的伸缩运动逐渐使身体连同步足由前向后一次剥脱,最后脱离尾足。每次蜕皮需要2~3个小时。
蜈蚣的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食物从口腔进入消化道,经机械作用和化学分解过程,才能够被蜈蚣吸收和利用。 消化道简单,从口到*为一条纵贯身体*的直管道,口后为膨大的咽,它的收缩有利于吸吮食物。咽后的消化道为前肠、中肠及后肠三部分。前肠及后肠都很短,中肠却很长。前肠主要起着接受、运送及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中肠是食物消化及吸收的主要场所,后肠担任形成粪便及运送至尾节的*排出体外的任务。 消化腺为一对葡萄状的唾液腺,通过唾液管开口于前肠,唾液腺能分泌含有消化酶的唾液,能够湿润及初步分解食物。
2、呼吸系统 蜈蚣以气管系统进行呼吸。 气管是体壁内陷而成的弹性管状构造,壁上具有几丁质的螺旋丝,可支撑气管以利气体流通。气管有许多分支,分布在体内体壁的细胞与组织之间。 气管在身体两侧有与外侧相通的开口——气门,它是气管形成时留下的陷口,蜈蚣共有气孔6对,分别在第4节、6节、9节、13节和15节,其他各节都退化了,仅保留一点痕迹。各气门有关启装置,使气门可开闭,开启时气体出入无阻,闭合时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及外物入侵。
3、循环系统 蜈蚣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但比较发达,管状的心脏在消化管的背方,贯通躯干部,并有围心膜包围,由后向前进入头动脉通向头部各个器官。除前行的背血管外,还有一对侧动脉包围了消化管并在消化管的腹面汇合成神经上血管,这些血管有分支进入血腔。此外,蜈蚣除末端几节外,在每节有一对心孔,心孔为血液从血窦进入心脏的开孔。
4、排泄系统 蜈蚣的排泄气管为马氏管。它是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的不分支的盲管。马氏管的盲端游离在血腔中,并自血液中吸取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把它送入后肠,经后肠重新吸收水分后,由*连同粪便排出体外。
5、神经系统 蜈蚣的神经系统和蚯蚓相似,属链状神经系。包括1个脑神经节,由神经分布到触角和眼,有两条神经连食道下神经节,食道下神经节有神经连大颚、2对小颚和颚足。此后则为2条后行的腹神经索和每节一对神经节,随体节的愈合神经节也愈合,每对神经节又发出神经到每个体节,以调节身体的活动。
6、生殖系统 蜈蚣为雌雄异体。 蜈蚣生殖系统的生殖腺均在消化管的背方,是单一的卵巢或精巢,由一条生殖管,即输卵管或输精管,后来分为两条,绕消化道而下,分别开口于雌雄生殖孔。此外还有两对附性腺通生殖管的末端,雌蜈蚣有2个受精囊,雄蜈蚣有2个储精囊,它们皆通到输卵管和输精管的末端。 雌蜈蚣在卵粒成熟时充面体腔,临产前的母体,在受精囊内储有精子,使发育完全成熟的卵子在排卵时能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而排出。
蜈蚣的生活习性
1、喜群居,胆小怕惊 蜈蚣喜群居,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但是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卷曲不动,正在产卵的蜈蚣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所以人工饲养蜈蚣的地方一定要选择安静的环境,饲养场所要尽量保持清静,减少对蜈蚣产生不必要的惊吓干扰,影响蜈蚣的正常生长活动。
2、喜欢阴暗潮湿,但怕光怕渍水 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3、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爬出来活动,觅食及交配 晚上8时~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于见到蜈蚣了。 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都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靠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靠触角来捕猎物进行觅食。
4、具有*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一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二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舐的干干净净,这种习性可以排除寄生性小动物和细菌、真菌对蜈蚣的侵害,是防御病害的一种表现。 蜈蚣这种*舐习性,也表现在*卵上,抱卵的雌蜈蚣也会*舐卵粒,保持卵的清洁,防止霉菌的危害,保证卵能正常孵出小蜈蚣来。
蜈蚣的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
1.用于痉挛抽搐。蜈蚣辛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有比全蝎更强的息内风及搜风通络作用,二者常相须为用,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如止痉散。经适当配伍,亦可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风中经络口眼歪斜等证。
2.用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本品以毒攻毒,味辛散结。以本品同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恶疮肿毒颇佳,如不二散,与茶叶共为细末,敷治瘰疬溃烂;若以本品焙黄,研细末,开水送服,或与黄连、大黄、生甘草等同用,又可治毒蛇咬伤。
3.用于风湿顽痹。本品亦有与全蝎相似的通络止痛作用,可与防风、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药物同用。
4.用于顽固性头痛。本品搜风通络止痛,可与天麻、川芎、白僵蚕等同用,治疗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
【用法用意】
煎服,1~3g。研末吞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服。
备述:
1.《本经》:“敢诸蛇、虫、鱼毒……去三虫。”
《别录》:“主治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本草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伤。”
2.本品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此外,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及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多氨基酸。蜈蚣对戊四氮、纯烟碱和士的宁等引起的小鼠惊厥均有对抗作。蜈水浸剂对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蜈蚣水蛭注射液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有增强作用。
蜈蚣是节肢动物。身体又扁又长,大约有12厘米左右,金*的头上长了一对细长的触角和一对单眼,嘴是由一对大颚和一对小颚组成。身体由21节组成,背面是暗绿色,腹面是黄褐色,每节上都生长着一对足,第一对称“颚足”,足上有发达的爪和毒腺,最后一对向后延伸像是尾。蜈蚣生活在腐木和石隙中间,行动十分敏捷,每当晚上外出捕食小动物,白天闭门不出。我国各地常见的是少棘蜈蚣。蜈蚣在中医学上有重要的医药价值,现在正进行人工养殖和研究。
蜈蚣的选种标准是:虫体要完整,无损伤;体色要新鲜,背面光泽好;活动正常,能取食,还可以从中挑选体长在10厘米以上的蜈蚣作为繁殖对象。如能鉴别出繁殖对象的性别,可按比例搭配,一般配比为3雌配1雄。另外,引种时要注意药用蜈蚣的地域性特点,当地有种不要跑到外地引种。蜈蚣有时会发生以强凌弱现象,因此,故在同一池内饲养的蜈蚣,最好是同龄的种群。
饲养蜈蚣的密度
蜈蚣喜群居,饲养蜈蚣的密度,应根据节气、虫型、沙土的厚度及气温的高低不同有所区别。气温低、沙土较厚时,饲养密度可以高些。反之,气温高,沙土薄时,密度要稀些。离开产房的幼蜈蚣每平方米以养殖6500条左右为宜,5厘米的养殖3500条左右为宜,7-10厘米的可养殖2000条,12厘米至13厘米的以养殖1100条为宜,15厘米以上养殖600条为宜。
蜈蚣对池土的要求
夏季偏湿,春秋和冬季偏干,饲养盆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如盆土过湿,应考虑换上或盆内洒一些干燥土吸去潮气。有人错误的在盆内土层里添加牛粪等肥料和一些鸡骨头,以生虫作为蜈蚣的食物,这样有碍于池内环境卫生,容易造成污染。
隔离饲养怀孕的种蜈蚣
蜈蚣是雌雄异体,将要产卵的母体体态臃肿,腹部几乎贴在地面,行动迟缓,较易辨认。蜈蚣在产卵、孵化期间最好隔离饲养。方法是:在养殖盆内放一小盆或用罐头瓶单独饲养以免受其它蜈蚣的干扰,也便于管理。
饲养室的加温方法
饲养室必须建好且具备可以加温、控温和有良好保温性能的条件。一般建立这种饲养室的大小视蜈蚣越冬数量、加温条件和热能供应充足与否而定。加温方法很多。可用煤炉、木屑炉、稻壳炉、电热管等。
蜈蚣产品的采收与加工
一般在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人头尾两部,然后,绷直晒或用沸水烫,一直到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到立春捕捉。
蜈蚣
蜈蚣成体体长为11—14厘米,体宽0.5—1.1厘米。整个身体背腹稍扁,前后部宽度几乎相等,共有22个体节构成。头节和躯干的第一体节为深红褐色,其余体节背部为深暗绿色,近似黑色。腹面浅黄褐色。头端有触角一对,呈丝状。触角基部有单眼四对。头下面有一对巨大的颚肢,颚肢顶端有小孔,内通毒腺。躯干部有步足21对,深红色或浅黄褐色。最后一对特大,伸向后方,称尾足,其上有小棘。
蜈蚣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栖息于阴暗潮湿的杂草丛中、乱石堆下、朽木落叶和石块缝隙之下,不喜欢松土和朝南干燥的地方。白天蛰伏,黑晚觅食。分散活动。视觉迟钝,听觉灵敏。秋、冬气温低于15℃以下,蜈蚣的活动缓慢,并逐渐到完全蛰伏进入冬眠。冬眠期间不食不动,蛰伏在土、石下10—50厘米深处的向阳、避风处。惊蛰以后,向浅层移动。清明以后,当气温上升到15℃以上,才开始复苏活动。以昆虫的成虫、幼虫、蛹为食,也吃其他动物。注入毒液将猎物杀死,然后吃掉软嫩组织和汁液。进食后可十余天不再吃东西。
饲养管理:当养殖密度过大时,就随时会引起自相残杀的现象,但如果能提供足够的食物和饮水,保持环境安静,也可适当增加密度。特别是同一母体孵化出来的蜈蚣,二三十条卷曲在一起也能共居。
饲养的蜈蚣需要供给清洁饮水。在夏天,除放置饮水器具外,还应每天洒水,以补充水分的散失。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
温度的变化对娱蚣的活动影响极大,冬眠期间,只要保持10—20%的土壤湿度,0—10℃的温度,就能顺利越冬。气温20℃时,开始捕捉食物,随着气温的升高,活动加强,25—32℃之间是它生长发育的旺盛期。
交配一般在5—9月。雌性每年产一次卵,每次产卵20—60枚。由雌性抱卵孵化,孵化期为35—45天。幼体经过两次蜕皮,才能生活。以后每年蜕皮一次。寿命为5—6年。
蜈蚣是传统的重要,临床实践证明在治疗疾病方面的用途很广。蜈蚣入药有熄风解痉、消肿解毒的功能。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口眼歪斜、淋巴结结核、肿毒疮疡等。现在,蜈蚣作为药材消费量倍增,成为药业上较为紧缺的药材之一,因此人工养殖蜈蚣的产业也在迅猛发展。
饲养蜈蚣可用木屑板外加1.5厘米厚的板条钉合的木箱,大小以宽40厘米、长60厘米、高30厘米较便于搬动。箱口上面配置一个铁纱箱盖,箱内贴一层无毒的塑料薄膜。也可用现成的木箱代替,主要是必须注意防逃,以及避免木箱受潮变形。选四五十张瓦片,在瓦片的四角用水泥做上1.5厘米高的小垫脚,这样瓦片堆叠时就有1.5厘米的空隙,可供蜈蚣栖息。一只木箱配20块瓦片,以五片为一叠,放在木箱内。瓦片放入前,要用水洗干净,并吸足水分,以便给蜈蚣一个潮湿的环境。一段时间后,再更换一批瓦片,要勤洗勤换,保持清洁卫生。如果是五层瓦片结构的箱(池),饲养密度为:中蜈蚣每平方米200—300条,大蜈蚣为150—200条。
蜈蚣食性广,肉食为主,选择性小。但养殖蜈蚣饲料是一项主要的经济开支,应该因地制宜,开发饲料资源,降低成本,可在养蜈蚣的同时,饲养地鳖虫、蚯蚓等,供蜈蚣食用。蜈蚣的饲料要求新鲜,它拒绝吃变质的伺料。考虑到蜈蚣的捕捉能力不强,所以以喂死食为宜。可把食物切碎,最好呈糊伏,以免把食物拖散,造成浪费和不卫生。蜈蚣夜里行动,所以要在傍晚投食,晚间9时至凌晨1时是它主要摄食时间。投食时把食物放在固定的食物盘内,次日早上取出食盘,清除残食。蜈蚣饥饿时,一次可进食相当于自己体重的1/5—3/5的食物,一次饱餐后可停食半个月,但在大量密集饲养时,应每3—5天给食一欢。并要在实践中观察,以确定一个饲养池内的投喂量。
想了解更多,请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http://www.sm2h.cn/jiaoyou/index.htm?id=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