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3:18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5 17:18
提到波尔塔瓦战役乃至整个北方战争,不能不讲交战双方的统帅——瑞典国王查理十二[见图片6][见资料4]和*沙皇彼得一世,前者被称作“武士国王”,后者则被尊为“俄罗斯之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很多,而其中之一就是他们都能称得上军事天才。因而,他们之间的鏖战备受世人瞩目。为了使读者对整个战役有个全面的把握,还得从出海口问题谈起。
彼得对出海口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已超出军事和贸易层面,这是他的祖先无法企及的。为了“让西风吹遍俄罗斯大地”,彼得首先对腐而不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了刀。1695年3月,彼得率军直取亚速,但久攻不克,只得无功而返。翌年5月,再征亚速,守军很快败降。*船只从此可以出入亚速海,但仍无法进入黑海,因为*缺少一支与土耳其海军相匹敌的舰队。15年后,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彼得又不得不将亚速还给土耳其,这当然是后话了。可见,彼得打通黑海出海口的野心只能留给他的后代去实现了。由于此时的反土同盟行将瓦解,在完成欧洲考察并*射击军叛乱以后,彼得开始在*进行全面改革。改革之后,*富强了。出海口问题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南方不行,彼得就把目光投向了北方。1699年,彼得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同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正在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而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与萨克森、丹麦、波兰等国结成了“北方同盟”。另外,1700年8月8日,彼得得到了关于同土耳其缔结30年和约的报告,这使得*避免了两线作战。到此,反瑞战争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
而此时的瑞典业已与英国、荷兰结盟,当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得知“北方同盟”国家准备对瑞作战之际,决定实施各个击破的方针。1700年2月,奥古斯特二世(萨克森选帝侯,自1697年起同时为波兰国王)率领萨克森军队包围了里加,但徒劳无功;丹麦人于3月以其主力侵入瑞典盟国好斯顿霍尔斯坦的领土。5月8日,在英荷联合舰队的积极支援下,查理十二率领43艘战舰、15000名精兵出其不意地在哥本哈根登陆,丹麦国王菲特烈不战而降,*于8月18日签订《特拉温达和约》,废除与俄、波的盟约,退出了战争。毫不知情的彼得于8月30日对瑞典宣战,于是决定俄瑞两国命运的北方战争正式爆发了。
当然,北方战争的真正原因并非彼得在里加遭到了“许多令人不快的事”,也不是俄使臣们对瑞典所声称的:沙皇承担了同丹麦联盟的义务,必须对丹麦国王的敌人——瑞典国王作战。战争的原因是彼得想收复位于涅瓦河沿岸的*故土,冲向波罗的海。他认为自己的意图是正义的,并以正义的名义亮出了宝剑。但事实证明,当时的俄罗斯是在准备不够的情况下投入了与瑞典这个强大而又善于应变的敌人的斗争的公元1700年11月19日,俄罗斯兵败纳尔瓦这或许能够明白无误地证实了俄罗斯的弱势地位。
纳尔瓦一战,使北欧政局立刻受到了影响,整个西欧的目光也开始集中于查理十二和瑞典身上了。这时,“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快要爆发了,路易十四和他的劲敌——海上国家英国和荷兰——都渴望争取瑞典为同盟国。如此,查理十二可以有三条取舍的途径:或者同*继续作战,或者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抑或同波兰的奥古斯特兵戎相见。究竟哪条途径正确,历史学界至今仍议论纷纷,仍莫衷一是,但当时的查理十二选择了最后一条途径。因此,他没对俄罗斯发动冬季攻势。他认为,吸取纳尔瓦战役教训的俄罗斯人没有能力进行真正的反抗,而波兰国王才是更为危险的敌人。于是,瑞典军队投入了反对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的斗争,查理十二的行动在战略上可能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注意到一点,就是沙皇彼得所具有的非凡意志力。当查理十二断定“莫斯科男子汉”已经完蛋了的时候,彼得却深信战争刚刚开始。接下来的瑞波战争(1701年6月至1706年末)使俄罗斯人获得了喘息机会,于是,彼得紧紧抓住这段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来组建并装备他的新军队。比如,1701年铸造了300门大炮。由于缺乏铜,其中有些铜是用教堂的钟铸造的。彼得把自己的武装力量投放到西北和西部两个战场,即波罗的海战场和波兰战场。查理十二军队撤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后,那里只留了1.5万人的瑞典部队继续作战。从1701到1704年,在波罗的海战场俄罗斯人通过一系列作战行动[见资料10]将瑞典人赶出了涅瓦河流域,占领了杰尔普特、纳尔瓦、诺特堡(奥列舍克),实际上夺回了17世纪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失去的所有土地。1703年5月16日,俄罗斯开始在涅瓦河口兴建圣彼得堡从1705到1708年,西北战场的行动相对消沉,而夺取圣彼得堡的尝试的失败也最终表明瑞典重新夺占波罗的海沿岸失地的愿望尚无法实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5 17:19
俄罗斯人在西北的波罗的海战场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在波兰及日耳曼地区的形势却让沙皇彼得大跌眼镜。1701年7月,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在里加城下击败了波兰-萨克森军队。随后,又攻入波兰,在克利绍夫战役(1702年)中又击溃了人数更多的波兰-萨克森军队,并占领了华沙。1702至1704年间,一支人数不多但装备精良的瑞典军队从奥古斯特二世手中接连夺取了几个省。终于,查理十二将自己的走卒——斯坦尼斯拉夫列琴斯基,并断绝了同*的同盟关系。从此,查理十二不可战胜的神话不胫而走[见图片12]。
军事行动开始前,*武装力量在兵力(10万人)上略比瑞军占优势。*统帅部为了准备击退瑞典的入侵,制订了“ 必要时,将在本土进行交战 ”的作战计划。用树干鹿砦构筑了筑垒地带和修建了军事工程野战工事,加固并修补了基辅-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普斯科夫一线的要塞,补给了新的火炮,建立了粮秣 “ 库 ”(仓库),以保障部队的供给;在组织上以步兵和骑兵编成的预备团队补充了正规军;还号召居民实现坚壁清野,武装防御敌人,抗击征服者。显而易见,反对瑞典入侵的斗争已具有“民族战争”的性质了。彼得对强大的敌人有充分的估计,不抱任何幻想,而对变幻莫测的战事也有同样的认识。他在去军队前发出两道命令:其一,继续加强莫斯科城防,并为城防部队增员;其二,万一他不幸殉国,拨给他未来的皇后叶卡捷琳娜3000卢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5 17:19
经过1706年远征的主力军,由于奥古斯特二世的投降而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查理十二用一年时间改进了后勤系统,并将其军队由6.3万人扩充到9.5至10万人。此时,瑞典舰队依然掌握着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因为它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在舰船的武器装备上均比*海军占优势。如果说在奥古斯特二世投降前,查理十二的东征尚有西顾之忧,那么现在后患已除,北方联盟不复存在,查理十二出征*如弓在弦。1707年,查理十二把自己的军队从萨克森调往波兰,一部分留在波兰支援斯坦尼斯拉夫,而他本人则直捣*力量的中心莫斯科——这种战略正是大约100年后拿破仑所效法的战略。查理十二的企图是:击溃俄军,迫使*接受 “ 萨克森式 ”(即接受彻底投降的条件)的和约,最后夺取*出海口。为此,他首先寄希望于同乌克兰盖特曼马泽帕[见资料12]的秘密谈判上,因为马泽帕此时已蓄谋倒向瑞典;其次寄予*内部*局势的不稳[巴什基尔、阿斯特拉罕(1705至1706)、布拉文(1707至1709)、反动的封建贵族阶层和高级僧侣阶层对彼得的进步改革不满,等等。但事实上,正像封建时代的所有一样,由于队伍涣散,这些自发性的军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另外,由于彼得的高压*,那些对改革不满的人也很快“顺应了潮流”];此外,国际局势同样也有利于查理十二发动征服性计划,英国外交直接促使瑞典国王远征*。
而此时的彼得失去了最后一个盟友,只能单独面对正在走运而令人生畏的瑞典国王,他没打算进行什么总体战,也无意去冒险。他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因为敌人余勇犹存。诚如他说过的那样,“整个国家的幸福和前途可以毁于某一次战役。”为此,他向查理十二提出了一个议和的建议,但遭到了拒绝(彼得建议缔结和约,希望*能保留彼得堡和施利色堡,但查理十二回答彼得的使者说,他准备在莫斯科缔结和约,而且要求*预付3000万外国银币,以赔偿瑞典在战争年代耗费的军事开支)。可见,和谈毫无希望,战争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