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3:1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2:50
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产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一部《东周列国志》便把东周漫长三百多年争战史描写得淋漓尽致。这种深深积藏着人民痛苦的无义战是一目了然的,但是,那些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无烟战”呢?上层建筑之间的明争暗斗使众多忠良臣子或遭离异,或被刑罚,但更令人敬畏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又有多少谋臣武将因禁锢的封建礼教而惨死他人刃下或屈死己手。
东周时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奴隶制达到鼎盛的西周之后,各阶层人民的奴化思想桎梏仍很牢固。犹如在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死里逃生之后,对死亡的恐惧是空前的。奴隶主不仅对奴隶的生杀视为儿戏,即使是对平民和一般国民,也只是强者眼中的弱者,“弱肉强食”,何况是拥有土地、武力的诸侯国国君呢。勤勤恳恳、忠心耿耿侍于君王左右侧的谋臣,一朝一语触犯了君主,即使他建立了赫赫战功,名垂千秋,也不敢苟活着,不等君王问罪,便草草地了结了自己曾经显赫的一生。晋国先轸,有谋有略,且有大将风度,统帅六军之气,先前尾随重耳避难于他国,又周游列国,后来重耳当上了晋文公,先轸更是忠心耿耿,出谋划策,领兵统将,为晋文公霸主地位的确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晋文公薨,世子礶继位为襄公。先轸在晋国的地位上升,为辅佑晋襄公,续保霸主之业而出生入死。在崤山之战中,先轸设计,历经千辛万苦,才擒住秦国三名大帅孟明、白乙和西乞,然而晋襄公在母夫人赢氏三言两语之下,竟自放了秦国三帅。忧国忧民的先轸闻三帅被放回,知道是等于放虎归山,于盛怒之间唾襄公之面说:“咄!孺子不知事如此!”事后,先轸自知闯下杀身之祸,虽然讨伐濯君取胜,但他认为:“臣归而不受赏,是有功而不赏也;若归而受赏,是无礼而亦可*先。有功不赏,何以劝功?无礼*,何以惩罪?功罪紊乱,何以治国?”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条路。功罪不可紊乱,是先轸辅佑两位晋主的信条。他因此而高踞中军元帅之职,也因此而葬送了自己。
在士大夫眼中,伴君是没有“自我”存在的,选择了这条路,便把身心全都交给了君王,是君王的一笔活的财富。当君王死了之后,这笔财富也可以随他葬于地底下,如秦穆公薨,用生前人殉葬,其中就有德才兼备的国中“三良”:晻息、仲行和鑶虎。视贤才等同奴隶和私人财产,毫无惜才之心。
东周时期的人心是复杂莫测的,有臣弑君、子弑父的*之事,也有坚守功罪不可紊乱、臣不可无礼于君王的顽固之举。乱世的思想是混乱的,从《东周列国志》可管中窥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2:50
我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博大精深,我对四大名著也情有独钟.《西游记》,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令我留恋忘返,回味无穷.但今日今时,再次拜读《西游记》,我的领悟却变了.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奇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此时此刻我又有了新的领悟,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长时间个性受约束的日子,新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石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花果山上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 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拓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这是我此次阅读《西游记》体会最深的,以前的热闹已烟消云散,我就是孙悟空,去寻找我的自由,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