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3: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4 12:41
在季老的母亲还没有下葬时,季老挽联写道:
一别竟八载,多少次倚闾怅望,眼泪和血流,迢迢玉宇,高处寒否?
为*一场,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
这是季老在大学二年级时为母亲写的挽联,虽然谈不上对仗,但此中的泪确实浸得满满的,让人心酸。“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季老永久的痛。这痛,是从六岁离家后积攒的浓浓的思恋;这痛,是*隔着薄薄的棺材板却早已人天悬隔时的万箭穿心;这痛,是环顾老屋家徒四壁,想母亲如何度日时的无限追恨;这痛,是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心碎喊道:“天哪,连一个清楚的母亲的梦都不给我吗?”时的苦涩泪水。
季老说:“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但是我现在宁愿信上一次。”那是因为轮回中有母亲啊。
还有一层是孤独与希望。对于人而言,什么时候是最孤独的?独在异乡为异客。60年代,一个“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季老只身住在一片黑暗的北京城。“寂寞像毒蛇偷偷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处逃于天地之间。”然而,孤独岁月,希望长存。如绿云层上漂浮的红雾的马缨花,是希望;西府海棠令人徘徊的花色,是希望;瓦缝中花开怡然,笑对春风的二月兰,是希望。拥有希望,日子孤独但不难熬。
最后一层就是生与死了。To be or not,it is a question.几百年前莎翁的一问,问倒众生。对季老而言,亦然。爱猫的悄然离去令他心伤,也让他思考。每个人都只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途接力赛中的一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常规。即使无法像猫一样,在预知自己大限时独自离去,至少也要不给人添麻烦,这就是季老的性格。活在当下,坦然迎接死亡,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我是一个没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就是季老。我感到庆幸,正是如此,才有一个情与境遇,真情发乎内心,汹涌回荡,必抒之以文字而后已的文人,铸就一篇篇淳朴、隽永的散文。
很多事情和人物,季老文中是反复提及的。譬如母亲,生之艰辛坎坷自不言细语。书读此处,撼人心动。大约是因为自己也有过不应有的怅惘,很多次见父母年事渐高,我无来由的常想到母亲百年之后离我而去,我不知该如何承受。也许也会象季老一样想到自杀,追随母亲于黄泉。而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又怎能自轻自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