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打败30万秦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3:16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1:04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发生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国力比拼之战,此战以赵国的全军覆没告终。赵军战死5万,投降40万。这40万人,除了年幼者200多人被释放,其他人皆被白起坑杀。

长平之战对赵国构成了致命的打击,极大地杀伤了赵国的有生力量。长平之战前,赵国是与秦国比肩而立的强国,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从此彻底丧失与秦国争霸的资格。

然而,熟悉历史的朋友皆知,长平之战后不久,秦赵两国再次爆发战争,元气大伤的赵国居然大败秦国30万大军。在这以后,赵国又北伐匈奴,全歼匈奴10万骑兵。赵国为何还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

这一战,是为战国史上著名的邯郸保卫战。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建议乘胜追击,一举吞并赵国。然而,范雎嫉妒白起之功,以秦军疲劳需要修整为由,劝秦昭王接受赵国的投降,前提是:赵国割让六座城给秦国。

遭遇惨败惶恐不安的赵孝成王满口答应。可是,在交付城池时,赵孝成王又变卦了,因为大臣虞卿告诉他,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如此赵将灭亡,不如联合列国对抗秦国。

秦昭王勃然大怒,立刻令王陵率军二十万,直扑赵国国都邯郸而来。赵孝成王吃一堑长一智,以廉颇为统帅抵抗秦军。廉颇老成持重,王陵占不到多少便宜,秦昭王于是让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可王龁依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秦军损失惨重。

当此之时,范雎向秦昭王推荐郑安平,并携带大量粮草支援前线,决定以持久战消耗赵军的战斗力。时间一长,赵军果然受不了,邯郸城内发生严重的断粮危机,甚至出现析骨而炊的现象,赵孝成王不得不派人向楚国和魏国求援。

在向楚国和魏国求助的过程中,发生了两段传奇的故事,一是赵国平原君手下的门客毛遂自荐,说服楚考烈王出兵援赵,一是魏国贵族信陵君“窃符救赵”,杀大将晋鄙,率八万大军驰援赵国。

最后,在楚赵两国的增援下,邯郸守军士气大振,与诸侯联军里应外合,终于大败不可一世的秦军。

为何长平之战后的赵军能大败三十万秦军?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点原因:

首先,楚国和魏国出兵救援,这是赵国获胜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楚国和魏国出兵,赵国根本无力坚持下去,秦军都不必发起猛攻,只需将邯郸团团围住,已经断粮的赵军便会不战而溃。

其次,赵国毕竟是天下强国,长平之战不过让赵军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军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实力。邯郸之战,一个区区邯郸城,能召集十万大军,便是最好的证明。而且,赵国的人才也还在,廉颇、赵胜等人,都是百里挑一的名将。

最后,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元气大伤,秦国的实力也受到重创。有一种说法,长平之战,秦国战死20万大军。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可信度不大,要知道,作为失败方的赵国,虽然损失45万大军,但真正战死的也不过5万。但是,秦国实力受损是不争的事实,据《吕氏春秋》记载,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竭。

其实,赵国之所以能大败秦国,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军队的意志力。秦国坑杀赵国降兵四十万,赵人对秦国恨之入骨。秦国攻打邯郸,赵国上下可谓同仇敌忾,空前团结,正因如此,直到发生严重的断粮危机,赵国也没有向秦国投降,这才撑到了魏楚大军救赵的那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1:05

主要是因为赵国家底本来就厚,破船还有三千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大业大的不至于一下子就覆灭了。赵武灵王改革军制,胡服骑射、易风易俗,赵军的战斗力在诸国中很强,而且赵国还有廉颇、李牧等名将,只要赵国君主不再昏头,赵国还是可以立足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1:05

虽然赵国在经历长平之战后国力大伤,并且名将廉颇也出走他国,但是赵国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将,就是武安君李牧,李牧依靠他的能力大败匈奴,大败秦军,成为秦军最大的阻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1:06

因为赵国的国力雄厚,长平战败后还能迅速恢复元气,因此依然有很强的战斗力。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