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文献记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20:1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2 13:08

天灸,作为一门古老的医疗技艺,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文献。最早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其中提到使用芥子泥敷百会穴治疗蛇咬伤,使之局部红肿。《神农天灸疗法本草经》中提到斑蝥末与醋混合,涂抹于疮疽上,引发脓泡排出。《普济方》记载了用移星草捣烂贴敷内关穴,治疗目赤肿痛。这种以生鲜药物捣泥敷穴的疗法,在古代极为流行,诸如《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和《本草纲目》等著作中都有丰富的案例。


天灸不仅限于治疗外症,如疮疖、疣痣,还用于内疾的治疗。如《肘后备急方》提到用大附子和苦酒调和,涂于背部,以治疗寒热症状。《太平圣惠方》中则以毛莨草治疗阳黄,通过发泡排出黄水。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次提及天灸,用旱莲草制作贴剂,引发小泡,以治疗疾病。晚清外治专家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详细阐述了天灸的理论,他认为内外兼治,强调膏药与内服药剂的相似性,认为外贴膏药能通经走络,达到治病目的,且具有补益效果,但外治更注重气血流通,即使无药也可达到补益效果。


吴师机的观点为后世应用天灸疗法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启示,表明外治与内治在原理和药物选择上有异,但核心在于促进身体的自然康复,无拘无束,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调理。




扩展资料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