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每日一字·ᗗ部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05:1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舂【chōng】,古文字形像双手持杵舂米,代表以𡗗[pěng]和臼组成会意字。篆文保持了从杵(午)从廾从臼的构字结构。

《说文解字·臼部》解释舂为捣碎粟米的动作。段玉裁注释,古文献记载,舂杵臼由黄帝臣雍父所创。据《太平御觎》、《世本》,雍父生活在仰韶文化起源的黄土高原,是传说中黄帝的臣僚。

古代人去皮谷物,需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米,将米粒与糠皮分离,称之为舂米。以「舂」为偏旁的字,如桩、憃等。

《世本》记载,雍父创制舂杵臼。《诗经·大雅·生民》描述舂米、簸糠、揉谷的场景。《礼记·曲礼上/檀弓上》规定,邻家有丧事时,舂米不应伴以唱歌。《周礼·秋官司寇》则记录了古代对盗窃罪犯的处罚,包含舂米、槁人等职位。

王充在《论衡·量知》中,将未舂的谷称作粟,未铸的铜称为积石,未学问的人比作瞎子。成语典故「以戈舂黍」则用铜戈舂米比喻达不到目的。

《荀子·劝学》中以手指测河、戈舂黍、锥餐壶比喻理解文化精髓的重要性,强调根本性理解华夏文化中做人道理的必要性。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