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09: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23:20
旆,作为形声字,其原始含义是指古代一种特殊的旐旗,其末端设计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这种旗帜在古代文献中被频繁提及,如《说文》中记载:“旆,继旐之帛也。”在《诗·小雅·六月》中,也有“白旆央央”的描绘,形容旗面鲜明,随风飘扬。
‘旆’不仅特指这种特定的旗形,还被广泛地泛指各种旌旗,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军事标志。例如,《释名·释兵》中提到的“白旆,殷旌也”,表明白旗在战争中的显著地位。在历史文献《左传》中,如“拔旆投衡”和“亡大旆之左旃”的描述,都是对大旗行动的记录。
在文学作品中,‘旆’的意象也被赋予了诗意。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旌旆逶迤碣石间’描绘出壮丽的行军景象;而在马致远的《寿阳曲·远浦归帆》中,‘夕阳下,酒旆闲’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画面。
总的来说,旆,作为古代旗帜的一种象征,其形象不仅体现在战场的威严,也承载了文化和生活的多种意涵,是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