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08: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分钟前
微信搜索GZH:BMS算法指北
在进行SOC算法设计时,我们需要对充放电末端进行校准,即寻找在特定电流倍率和温度条件下的电压值,并通过大量测试数据确定该电压值对应的SOC值。虽然许多朋友在接触BMS的SOC算法时都知道在充放电末端电压变化斜率较大,更容易确定电压值和SOC的对应关系,但很少有人解释如何在充放电末端寻找校准点,以及其理论依据。
我们面临以下两个问题:
1. 为什么在充放电时,尤其是在充电时,在固定的充电温度和倍率下,认为动态电压和SOC具有对应关系?
2. 如果认为动态电压和SOC具有对应关系,能否通过定量的分析和计算,确定在充电哪个阶段选取校准点具有较高的校准精度?
设置校准点的意义在于,在校准时,无论以前的SOC是多少,校准为我们设置的SOC,消除安时积分造成的SOC误差。
其中:SOC0为电池SOC的初始值;η为库伦效率,i为电流值,充电时为正值,放电时为负值;Q为电池总容量。
一、分析SOC误差的来源
1)初始值SOC0不准确,该值SOC0会使得SOC估计出现误差。
2)总容量Q的变化,电池容量会随着电池老化而变化。
3)电流值i(τ)不精确,车载的电流检测传感器一般为霍尔传感器,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由于该误差的存在,如不进行校准,则会导致安时积分误差逐渐增加。
二、SOC校准区间
以磷酸铁锂为例,当SOC在20%~90%之间时,开路电压变化较小,此时电压的波动会导致对应的SOC变化较大,因此需要分析电压检测对校准的影响。
假设电压检测的误差为±k,为了保证SOC的估计误差在n%以内,电压变化的差值满足如下关系:
即在OCV-SOC曲线不是很平坦区间内,利用电压估计SOC能够消除由于电压检测误差带来的校准误差。一般来说,BMS的电压检测误差约为±5mV。为了保证SOC的误差在n%以内,需要SOC在满足下式时才进行校准:
下图给出了误差n%取不同值时,的电压差值与SOC之间的关系。可见,当SOC在较低区间和较高区间时满足式(3)(记低区间为S1,高区间为S2),此时SOC变化引起的电压差值较大,适合校准。
如果电芯是三元电芯,其没有平台期,可用于校准的区间会更多,理论上可进行全SOC范围的校准。
三、充电校准(累积误差的校准)
在运行过程中,电池终端电压由开路电压、极化电压和内阻引起的电压组成,即
其中,V为电池终端电压,Vocv是电池开路电压,Vp是极化电压,i为电流值,R为电池内阻。当电池静置一段时间后极化作用将会消失,此时终端电压为开路电压。有上述特点可知,在0~t时间内,极化电压
其中,f(i(τ),T(τ))表示τ时刻电流i(τ)和温度T(τ)对极化电压的影响,ω(t-τ)为τ时刻电流引起极化作用的影响因子,t为当前时刻。τ时间电流i(τ)引起的极化作用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慢慢减小。因此影响因子随(t-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终为零。
极化电压与电池运行的工况有关,电动车运行阶段的电流上下波动较大,极化电压难以确定,从而很难在运行过程中通过电池的端电压确定SOC的值。
对于电动车而言,电池运行状态分为运行阶段和充电阶段。假设电动汽车在0~t1为运行阶段,t1~t为恒流充电阶段,设电流满足如下关系:
电池在0~t过程中,极化电压可表示为
假设电流在0~t过程中都为恒流充电,此时极化电压可表示为
对式(7)和式(8)进行比较分析,假设充电温度相同,则有
其中,β为有限值;ω(t-t1)为影响因子,当t>>t1时,ω(t-t1)→0。因此式(9)将趋近0。当t>>t1时,即在恒流充电时间较长时,运行阶段电流对极化电压的影响可忽略,通过实验方法可建立在恒定充电电流条件下电池终端电压与SOC的关系。
当充电方式是多段恒流充电时,可以利用电池在充电末期的终端电压对SOC进行校准。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校准点。
理论上,充电末期可以抛弃安时积分,直接靠“电压-电流-温度-SOC”的map查表得到SOC,相当于持续校准。下面是验证结果:
至此,回答了文章开始的两个问题。下一期我们从其他角度聊一聊SOC校准的内容。
近期忙和懒,下期更新可能时间会很长。
我们的口号是:实践是检验算法的唯一标准!算法决定BMS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