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09: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6分钟前
期待已久的《情绪急救》课程终于开始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张捷院长的当面授课,第一次参与到我们的助教团队当中为大家服务。
开课前一天,北京的狂风不在,出门前眼见的大雨,却在我们拉上物资出发的一刻,突然放晴。
陈玲老师还半开玩笑的说, 赵醒老师这是提前算好吉时了吧。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中准备就绪,教室也摆出了样子。 只见赵醒老师不停调整桌椅的位置,我只好问一句,“赵醒老师, 你没有强迫症吧?” 听到她利落的回答,“没有”,我才放心下来。
一、开场提问,深入探索
我已经迫不及待的要进入正题了。 2天的课的是太精彩,课堂上踊跃的抢答仿佛还在眼前,内心也仿佛经历了生死时速。
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情绪急救和生死时速是一样的, 在生死面前的争分夺秒。
古老师: 开篇点出了“ 抗逆力 ” 这个关键词。
就像那句话说的,“没能杀死你的东西,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生命有复原力,就像身体有自愈力一样。
同老师:通过学习在线的课程,明白了思维上的一个转变: 要从告知对方转变成看见对方的需要 , 要从以我为中心,转焦点到以对方的需要为出发点上。 我是听懂了,但是由于自己固有的医生的模式,就是要告诉别人应该怎样做的。
这个过程,想知道如何才能从“知道”到“做到”呢?
张捷院长给我们分享了“后现代心理学”, 相信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 尊重个人的选择,相信个人的能力。这个过程,需要有意识的练习。
同老师的提问,已经把由学到什么,引到了我要如何做到的方向上。 接下来的孟老师的提问,更是在如何做的问题上,进行了深度的思考。
通过课程的学习,原则一定是以当事人需求为主导,在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习俗背景下, 而课程培养的是我们应对危机事件的思考能力,绝不是给我们一个方法来生搬硬套。
是,张捷老师最后总结说,所以 学习是1分学,9分习 。
二、不要给失温的人喝热水,开电热毯
张捷老师开场提到了近日以来触目惊心的甘肃山地马来松21人遇难事件。 她自己作为多次参加马拉松这项运动的人, 从来也不了解失温这件事。 是呀,听到张捷老师讲到这儿,我想到了杨壮老师讲到的那个真理,“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 ”。
这个好像半开玩笑的绕口令, 却让我们在了解到“失温”这个词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还有其他可能性可以不需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就可以让我们提前了解吗? 有多少人会想,如果当时就必须严格要求他们带上衣服才能参加比赛,否则取消参赛资格呢; 如果选手事先知道这样的天气会造成失温,果断退出比赛,是不是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
不要给失温的人喝热水,不要给他烤火。 而是要把湿衣服脱下来,换上干衣服。 还有身体几个重要地方的一些急救措施。 给他时间慢慢缓过来就好了。 可是有多少时候由于我们的错误处理,带来了危害性的结果。
张捷老师说, 给失温的人喝热水, 就好像给一个患有抑郁的人鼓励一样。
遇到身边一个抑郁的朋友, 她经常的贬损自己,说得自己一文不值。 于是乎,我们一群人费尽全力的夸奖她 ,“你看看你多棒呀,你是最棒的。” 课程刚开始听到这儿,已经让我不寒而栗了。
天呀,我们都不知道给她心理带来了什么, 我只是知道, 到今天并没能帮助到她的改变。 我暗下决心,以后我一定不能给她灌热水了。
三、悲剧发生后给人们带来的觉醒,才有意义
课程的开始, 张捷老师带给我们很多鲜活的案例,2020年9月,一名14岁男生被母亲当众扇耳光之后趁人不注意从教学楼跳楼自杀。 事情背后的复杂程度,我们不得而知。老师的做法, 孩子的个性,父母的关系,家庭的和谐, 这些我们来不及分析。
只是,在情绪急救的学习中, 当这样的一场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 谁是第一需要被关注的人? 孩子。
孩子被打后, 犹豫经历了3分钟, 这3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
第一时间带孩子远离有危险的环境。 原来这么简单的操作,我以前真的不知道。 “ 带离危险地带 ”。 这个真的很重要。 我总是心里不禁想说,”要是有人早学过多好。”接着我也会庆幸,今天我在这里学习。
四、视对方为“被困住”, 遇到了周期发展性的问题
其实我也早学过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教练的心法, 听到张捷老师讲到这的时候,我还是发觉自己会把对方看作是“有问题的”。 这主要一个根本性的眼光调整。 问题思维挥之不去。
唤醒对方内在的复原力,唤醒对方迷失掉的主人,让他自己起来做主,帮助自己。 而不是, 看我的,让我来。
记得,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别忘了,又觉得自己是专家了。 这个需要刻意练习的,我还在两者之间挣扎着。
情绪急救就好像身体有个地方发炎了,看到红肿热痒我们就知道发炎了; 看到歇斯底里、大喊大叫我们就知道“心理发炎”了, 我们就处理消炎。 不涉及到人格、家庭系统、历史问题。 那属于一个大手术了。
我们关注于眼下,眼下能做什么,过去怎么怎么的, 那现在呢? 今天你愿意为自己做些什么?
我们的着眼点永远在“此时此刻”, 因为过去不可改变,未来不可预知,唯有当下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和力量。
五、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面对情绪, 不要躲避
简单的一句话,“先解决情绪, 再解决问题。” 试想,遇到吵架不愉快的时候,我们一致坚持的都是,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好像从小见爸妈吵架,从来都不记得到底发生了什么天大的事儿, 只有情绪的不断升温。
解决问题, 无非是争个我对你错,是非高下。
而处理的正确打开顺序是: 情绪第一,问题第二。 先看见人,再处理事儿。
情绪如猛兽,来的时候,没有经过学习训练的人会怎样? 逃呀。 不逃就大祸临头了。
面对危险,人类的反应方式总是,或战或逃,或干脆僵住。
经过学习训练的我们,可以学习面对, 怎么面对呢? 那么的可怕。
老师说, 语言是理性的标志。 当一个人在情绪下大喊大叫,多半已经丧失理智了,这时候让他多表达,
借助摘要式提问协助他在用语言表达时逐渐恢复理智,冷静下来。
六、不要太着急想做什么,连太想帮人的心都不要有
高老师, 你能告诉我咨询师做对了什么吗?是她说的哪句话? 还是她做了什么?
今天,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 我才发觉,我又陷入了“ 做、做、做” , 给我一个厉害的招式。
我们组的大荣老师第一天说了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 “与其知道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不做什么。”
让我看到,我还是想知道,咨询师做了什么。 高老师的回答也很清晰, 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没有,没有什么话,什么特别的动作。
后来高老师也更清晰的表达了她的“好起来”的过程, 而这时,我在本子上大大的写下了这个字:“ 等 ”。
高老师说,她就是需要有这么一个情绪恢复的过程。 就是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听不到, 一个好心只希望对方快点好起来,好证明我的厉害。
再一次提醒到自己,对方才是主角。 而情绪急救过程的是否顺利,时间的长短,在于对方的能力水平。
咨询师在整个过程中,像高老师描述的,她很稳定,看上去很沉着, 她没有慌乱; 看上去她能保密,至少她没有八卦;当对方说不需要的时候,她没有强行要对方跟她说; 她一直都安静的坐在她对面,让高老师感觉到她的存在。
原来,陪伴也是一种能力,等待也是一种力量。
情绪急救,心理专家: 不是我帮你做什么;而是我帮你发现你还能为自己做什么。
2天的收获真的是太多太多, 写到这里都感觉早已经沉甸甸, 却还有没有表达出来的。 感谢老师同学们2天的陪伴。
我们7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