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18: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分钟前
在元朝和四大汗国时期,由于回鹘人因其语言通达的优势,被选为,使得回鹘文在这些地区成为了仅次于蒙古文的重要官方语言。帖木儿的崛起进一步提升了回鹘文的地位,许多化时代的著作被转用回鹘文书写,展现其文化影响力。
然而,随着帖木儿汗国的衰落,回鹘文在中亚逐渐式微。尽管吐鲁番、哈密以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回鹘人仍保持着对回鹘文的使用和对回鹘佛教的信仰,但这种文化传统并未持久。16世纪,东察合台汗国吞并哈密卫后,这里的佛教活动遭受了重创,只剩下河西走廊一带的裕固族先民依然坚守着回鹘佛教和回鹘文。
令人遗憾的是,回鹘文的最后记录出现在1910年,当时沙俄学者马洛夫在甘肃酒泉文殊沟发现一本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手抄本,共397叶。这份珍贵的文献跋文注明是大清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1687年,这成为了我们探寻回鹘文消亡历程的重要线索。
回鹘文,是公元8至15世纪回鹘人的文字,用以书写回鹘语。回鹘文为全音素文字,由18个辅音及5个元音字母来拼写字词。字母在词头、词中、词末会有不同形状。回鹘文由上至下拼写成列,列与列由左至右排。成吉思汗兴起后,曾以回鹘文拼写蒙古语,成为回鹘式蒙古文,而满洲文则借自回鹘式蒙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