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蛇考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17:5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8分钟前

白毛蛇考证在古代草药学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最早提及的是《本草抬遗》,它将此物称为草石蚕,描述其生长在高山岩石之上,根部形似筷子,表面覆盖有白棕色的狭鳞片,因此具有“白毛”之称。其节状结构如同蚕,叶片像卷柏,被山人用来浸泡酒中,据说能除风破血,对抗溪毒,且可供煮食。


《本草图经》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指出在《本经》中提到的石蚕与草石蚕类似,出自福州和信州的山石,四季皆有其幼苗,三月时可采集其根部。尽管名称相似,但原植物的实际种类有所不同。


《本草纲目》引用《本草拾遗》的草石蚕,将其归类于菜部,实际上指的是唇形科的植物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i Miq.),这是《植物名实图考》中所记载的草石蚕。然而,《本草拾遗》中的草石蚕与《本草纲目》所指并非同一物种。


《本草抬遗》中对白毛蛇的描述更为形象,强调其生长环境和外观特征,因其根部似筷子且有毛,故又称岩蚕或白毛岩蚕,白花石蚕。另外,因其根部形态与蛇、鼠尾、蚯蚓、蜈蚣等相似,人们也会根据其形态特征给予不同的名称。其功能方面,因其有伸筋、骨碎补等效用,故也相应地得名。


扩展资料

白毛蛇,别名草石蚕、石蚕、石奇蛇等,微苦,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作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