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论》第8期:现代化——社会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18:5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7:33

古代社会是如何演变为现代社会?这是涂尔干和马克思在《社会分工论》第8期中讨论的话题。他们关注的是从古代到现代的巨大转变,包括从马匹到汽车,从中世纪到资本主义。

涂尔干认为,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由人们相互维系方式的改变引发的。在不同团结类型(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对应的两种社会类型中,环节社会是理想的模型,由同质的氏族和同质的成员组成。这种社会在原始部落中普遍存在,酋长不享有特殊地位,没有亲属等级,每个成员都亲密无间。

随着生产地位与工作内容的分化,社会开始出现奴隶、奴隶主、君主与臣民的分化,劳动分工萌芽。尽管君臣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但社会团结仍为机械团结。君主作为社会机构的领导者,依赖集体意识,而集体意识是环节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进一步分化,环节社会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分工社会,即基于职业分化的社会结构。这一过程中,旧的血缘组织、环节组织逐渐丧失关键生产功能,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

涂尔干认为,这一过程是逐步的,环节组织从血缘到地缘,再到更大的区域。在合并到更大的区域中,它们的特性逐渐丧失,但关键生产功能从家族中剥离,环节社会寿终正寝。职业组织逐渐取代环节组织,社会制度最终建立在职业分工基础上。

在涂尔干的视角中,社会的发展与生物进化有相似之处,生命体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进化紧密相关。生命科学为社会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如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进化论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涂尔干回应了其他人的质疑和批驳,例如斯宾塞关于个人在原始社会不存在的观点。他认为,斯宾塞忽视了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在古代社会的混同,导致对原始社会的误解。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团结的存在促进了利他主义的出现,而不仅仅是利己主义。

涂尔干强调,社会中的个人精神生活是存在的,尽管在环节社会中可能较为薄弱。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每个人都有坚持自己见解、信仰和愿望的自由,这反映了利己主义的扩大,但并不意味着利他主义的消亡。

综上所述,涂尔干和马克思探讨了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揭示了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个体意识的变化。这一过程展示了社会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从环节社会向分工社会的转变,以及社会制度的最终形成。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