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18: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7:18
导语:今日立秋节气,因为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象征着秋天的开始,所以人们会比较重视,会进行一些习俗活动,吃一些传统美食来迎接秋天的到来。各地风俗习惯是不同的,有的地方会吃茄子等,你们家乡有什么习俗呢?具体立秋习俗有哪些?以下为您介绍立秋16种风俗活动和饮食。
立秋习俗有哪些
立秋习俗
1、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做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3、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4、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风俗
5、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省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6、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7、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8、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9、悬秤称人
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10、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
11、称水
以前,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在淮安,湖上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水重则是不祥之兆,旧有秋水涨,卖渔网之说。
12、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立秋习俗活动
13、祈福
在常州的武进地区,立秋会举办秋会纪念猛将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另外,由于古时候,常州经常发生蝗虫灾害,在立秋当天农民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驱赶蝗虫。在盐城的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这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14、吃鸡蛋
此外,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鸡蛋不伤脾胃,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等都适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
15、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16、吃茄子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7:16
导语:今日立秋节气,因为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象征着秋天的开始,所以人们会比较重视,会进行一些习俗活动,吃一些传统美食来迎接秋天的到来。各地风俗习惯是不同的,有的地方会吃茄子等,你们家乡有什么习俗呢?具体立秋习俗有哪些?以下为您介绍立秋16种风俗活动和饮食。
立秋习俗有哪些
立秋习俗
1、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做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3、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4、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风俗
5、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省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6、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7、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8、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9、悬秤称人
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10、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
11、称水
以前,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在淮安,湖上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水重则是不祥之兆,旧有秋水涨,卖渔网之说。
12、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立秋习俗活动
13、祈福
在常州的武进地区,立秋会举办秋会纪念猛将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另外,由于古时候,常州经常发生蝗虫灾害,在立秋当天农民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驱赶蝗虫。在盐城的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这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14、吃鸡蛋
此外,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鸡蛋不伤脾胃,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等都适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
15、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16、吃茄子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