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参拜崇祯陵时,为何要当着群臣的面,哭叫崇祯为“大哥”?_百度知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21:38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5:56

这就是帝王手段了。明朝的亡国皇帝是崇祯,他的结局算不得好,他是自缢于煤山上的一棵歪脖子树上。对于崇祯的这种行为,史学家是褒贬不一,各执一词。但是,作为他的对手的清朝的皇帝,对于崇祯的这种行为却是有些赞赏的。像是顺治帝,就曾经给崇祯制作碑文,而且还带领群臣前去吊唁崇祯。更让人所不解的是,在吊唁崇祯的时候,顺治甚至还一边大哭一边称呼崇祯为“大哥”。这种行为看似令人不解,还有人觉得有些荒唐,但是其实想要解释,还是蛮简单的。

一、感同身受

我们在回答这道题的时候,首先来看看,顺治是谁。顺治一名可谓是大名鼎鼎,毕竟他是大清第一位在关内登基为帝的皇帝。但是,他有个比他更加大名鼎鼎的叔叔,多尔衮。作为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六岁登基,他原本并不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但是,在多尔衮的支持下,他还是顺利继承了皇位。但是,因为年幼,是由多尔衮承担摄政王一职。多尔衮凭借自己的赫赫战功以及地位,在朝中拥护者众多,可以说,这位少年天子手下并没有多少忠心于他的人。

等到顺治帝真正掌握了大权,才晓得自己和自己叔叔在朝堂的影响力是多不一样。而崇祯,虽然没有这样一个叔叔来和自己抢权力,但是他执政的时候,朝中大臣也不是和他一条心的,而是各怀鬼胎,想要多捞点好处给自家。所以,这两位君王实际上都没有那种很贴心的忠臣来为他们分忧解难,顺治也因此感同身受。所以在看见了崇祯的陵墓时,就不由的悲从心来。

二、收拢人心

上面说,顺治帝是感同身受,但是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为了收拢人心。顺治帝作为清朝第一个关内皇帝,他深知满汉之争是有多么的厉害。因为他是清军入关时的皇帝,也曾目睹清廷逼迫汉族人剪发时的惨剧,所以他知道满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其实是很深的。满族人虽然不少,但是说句实话,他们更加适合拍马走天下,适合打仗,并不是很适合当坐天下的谋臣。而天下学子们,大多数都是汉族人。

一些能臣也大多数都是些汉族,尤其是某些明朝遗留下来的能臣。清廷想要收拢这些人的心,想要任用有能力的汉族人,就不能伤了汉族人的心,更要做出姿态来表示自己对于汉族人很是重视。而重视气节的汉族儒生,对于崇祯这种宁死不降的做法很是赞赏。所以顺治不管是给崇祯立碑还是带着大臣前去崇祯陵墓前吊唁,其目的都是为了稳住这些儒生的心。而顺治这么一哭,更加使得他们觉得清廷还是很重视汉人的,就会死心塌地的为其工作。

所以说,不管是顺治也好,还是后来跑去吊唁朱元璋的康熙也好,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稳。他们试图用这种方式,在汉族和满族之间找到一个点,使得汉族的学子可以真正的从心底归顺清廷,不反对他们的统治。毕竟,他们治理天下还是需要人才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5:57

这是为了给汉人看的。清军入关一直都是打着救助明朝的口号,这样就能减少汉族的抵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5:51

因为他要笼络朝廷中的人心,增强人心,国内反清复明的组织很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5:51

原以为当皇帝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后来顿悟到当皇帝一点也不轻松,这一句大哥喊出了心声,这是他被孤立无援时的一句自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5:54

明末的崇祯帝,虽有这样或那样的能力缺陷,但总体上来言,“亡国之君”这四个字,是不能用在他身上的。这点也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普遍认可。只能说,他的运气实在太差了。

除了前己任造的孽,都报应在了他身上外,还有一条就是天灾人祸的推波助澜。比如他刚当上皇帝,就发生了百年难遇的大旱,史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这完全一副末世情景。


随后就又是: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没啥可说的了,再牛的人,面对这等频繁灾害,也只能哀叹,甚至束手无策了。这也是为啥李自成,能最终成事的一个原因,总有源源不断的灾民加入他的队伍。再加上崇祯的几次失误,比如杀袁崇焕,比如轻信李自成的投降,就这样大明无可挽回的倒塌了。


李自成攻进北京城之前,崇祯帝留下一句“文臣皆可杀后”,仅在一位太监的陪伴下,吊死煤山,并不忘遗书告诫李自成:你有啥恨,冲我来,别伤害百姓们,他们已经够苦了。

面对这样的帝王,李自成也展现出了极大的尊敬,除了厚葬等外,还说过这样一句: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李自成这句是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你崇祯应不算是亡国之君,你是毕竟可以的,可惜被孤立,成了孤家寡人,受到了蒙蔽,你手下的大臣也都结党营私,为公者太少。


李自成的话音未落,他的大顺国,也就瞬间覆灭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北京城再换主人,清顺治帝坐在了龙椅之上,在多尔衮的辅政下,满清开始了横扫中原,最终一统了天下。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却是,顺治帝对崇祯,却是超乎寻求的认可。在公元1657年,命令工部给崇祯帝制作碑文时,说出了这样的话: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于千载之下,竟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朕用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悯恻。


翻译过来就是:崇祯殚心竭虑的想要挽救大明朝,可惜最后殉国而死。我顺治必须要给予其纪念和表彰,不然怕后世之人,将崇祯帝看成是无德的亡国之君,这就不对了。故而命工部着手为崇祯帝制作碑文,即为崇祯帝正名,也彰显我大清的仁德。

且更让人奇怪的是,在崇祯碑文做好之后,顺治帝亲率文武大臣,前来“谒”,也就是“参拜”崇祯陵墓时,竟然大哭了起来,高声呼喊:“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


即,崇祯大哥啊,我最懂你。我其实跟你一样,是孤家寡人,老哥一枚,根本没有臣子可托心!

这个举动,堪称是极其不寻常,透露出的信息极其丰富。自然,人们就要追问,顺治为何要称崇祯为“大哥”呢?无外乎这两点原因。


其一、为了笼络汉臣,或说是争取民心

清朝直至乾隆初年,反清复明的口号和组织,就从没断绝过。显然这就代表着一部分的民心所向,也必有“实力派”的支持!

顺治时期,反清复明的活动是一个高峰期,代表人物就是郑成功。这自然给了清廷极大压力。多尔衮活着时,还轮不到顺治真切感受,可多尔衮在7年前就死了,这压力就全部聚在了顺治身上。故而,顺治肯定崇祯,并高喊大哥等,便带有这方面的意图了。


其二、顺治帝的感同身受

没亲政前,顺治总以为当皇上很简单,只要在处理各种问题时,秉持公道,保持中立和客观,就基本上没问题了。可哪料这一亲政,才真真切切地发觉,哪有什么公道和中立可言,完全都是利益的博弈。

比如,满汉大臣的猜忌。比如是执行老祖宗的规矩,还是向明朝靠拢学习?这都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靠皇上一句话就能解决的,牵扯到了太多的利益相关方。

为此,崇祯帝也曾叹息过,并彻底理解了崇祯为何说“诸臣误朕”。只因感同身受,所以才有了这两声大哥的哭喊,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也不好受。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