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5: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20:21
银行股的收益似乎不错,然而股价却普遍低迷,甚至有些跌破了净资产。这种现象在钢铁企业中也普遍存在,以宝钢为例,市净率仅为0.78倍。长期观察发现,一家企业的股票市净率要保持在1以上并非易事。即便企业再优秀、再伟大,如果长期不分红,市净率最终也会回到1的水平。如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市净率也仅为1.14倍,市盈率16.7倍,净资产收益率只有7%左右。对于一个不断扩大再生产的公司来说,要想长期维持10%以上的净资产收益率,几乎不可能。事实上,市场中确实存在能用5元创造出1元利润的行业,但天花板就摆在那儿。若企业想要长期维持20%以上的净资产收益率,要么通过大笔分红,要么回购股票以减少账面上的净资产。
然而,企业一边分红一边融资,或者一边分红一边进行股权融资,都是不可取的策略。银行使用的杠杆策略,如今已成为它们的困境。从报告来看,今年前四个月,全国国有非金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9%,全年预计不超过6%。这意味着,它们的估值本应为市净率等于1,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前四个月,国有企业所缴纳的税费超过了利润的2倍,财务费用同比增加了35.9%,国有企业已沦为*财政税收和银行的“打工仔”。
市净率大于1意味着市场认可企业的价值高于账面价值,但谁来填补这个缺口?这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的成长预期。个别优秀成长型企业可能享有更高的市净率,甚至超出每股净资产数倍。然而,市场的参与者往往过于乐观,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足6%,股市整体效果只能是市净率小于1。因为无法进行清算或变现,烟蒂股票的价值有限。
股市整体市净率超过1以上的“财富”实际上是一个大窟窿,无法被买单。以当前国有企业的盈利水平,平均6%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多数企业根本没有偿还银行贷款本金的能力,只能通过债务滚债务或继续从股市圈钱。离开健康企业的环境,银行的收益也会受到影响。中国民众已开始承担过高的房贷,透支了未来20年的工资收入,投资银行股的可能性也在降低。
中国经济可能只是严重透支未来的虚假繁荣,疯狂借贷所引发的“欣欣向荣”往往隐藏着风险。市场回到了企业构建的初始状态,即以净资产进行交易。未来企业业绩表现如何,投资者就能获得多少回报,不再愿意为“纸上的富贵”和“难以信服的成长”付费。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还相对较短,只有23年历史。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中国股市与美国上世纪初期相仿,实际上差距远不止100年。美国1929年大萧条前的股市市值仅1亿美元,而中国沪深股市市值目前达到了24万亿人民币,美国的股市市值则约为16万亿美元。2011年,中国沪深上市企业的净利润约为1.92万亿元,全国企业整体净利润约为5万亿元,上市企业占全国经济的比例约为40%。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规模与市场估值已与美国相当。
未来,各国企业都将面临类似的竞争和市场条件。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向于统一和公平,中国也不再是新兴市场中的“婴儿”。优秀的企业能够持续为股东创造财富,但在中国这样一个非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许多低效、无效的企业占据了大量资源。因此,中国优秀的上市企业数量相对有限。这些企业成为了投资者抵御恶性通货膨胀的避风港,至少在当前阶段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