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是何物?唐诗宋词中那些古人改诗的趣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7:5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16:30

诗人创作,有时如李白般“斗酒诗百篇”,有时如卢延让般“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无论快慢,诗人常会修改自己的作品。在历史的诗话中,有许多有趣的改诗故事。

唐朝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录了一个改诗趣事:史思明不识字,却突然爱上作诗。每完成一首,必发表,每首都让*呼绝倒。他打算将樱桃赏赐给儿子史朝义和宰相周贽,并写下了一封信附诗:樱桃一笼子,半赤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有人建议将第三句与第四句调换,以便押韵。史思明却说:“韵是什么?怎么能让我儿排在周贽之下?”

齐已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建议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已大为佩服,称其为“一字师”。曾畿的诗中,“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一句,韩子苍改为了“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曾畿闻之,尊韩子苍为一字师。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多次修改,最后选择了“绿”字。贾岛因一个字而苦思,冲撞了韩愈的车队,韩愈认为“敲”字更好,并与贾岛成为好友。黄庭坚的诗句“高蝉正用一枝鸣”也经过多次改动,最终定为“用”字。

白居易的诗句“解否?不解,则又复易之”,体现了他面向用户修改诗歌的态度。袁枚则说“改诗难于作诗”,因为灵感过去后,修改往往不易,有时需经过长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字。

改诗不仅考验诗人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们对于作品的严谨态度。对这种修改诗歌的行为,您怎么看?在您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