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7:4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3:11
我认为中小学生有必要开设劳动课程,因为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劳动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和实践起到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的好处很多,比如:
一、劳动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 从而明白不能浪费,养成节俭的品质。通过劳动,感受满足自己的价值。激发学生勤劳、乐观的性格形成,形成对那些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窃取别人的劳动人的厌恶。
二、劳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意志。劳动会让学生养成面对困难、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劳动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锻炼一个健康的身体。所以,劳动教育有助于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三、劳动还能让孩子早点认知社会、职业。现在的很多学生对社会、行业、职业缺乏了解,尤其是到了高考结束选专业的时候,都是一脸茫然,因为很少接触社会,接触各个行业,也不了解每个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当然更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意向,这时候只能让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帮忙选专业。其实,选专业原本是孩子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选择的,可是没有接触,没有了解,自己又怎么能有感觉呢。我们的中小学缺少劳动教育,尤其缺少职业教育,这也是孩子们对专业选择比较盲目的原因。国外有些国家,比如德国、加拿大,从中小学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也是每学期一两周职业教育,让孩子们了解各个职业和劳动实践。
四、劳动可以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通过多项劳动,让孩子们掌握生活技能,以后最起码生活可以自理。甚至,有些技能以后真的可以发展成为自己的职业。总之,劳动教育很重要,但需要家庭和学校都重视起来。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开设劳动课程,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是非常有益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一定要把劳动课程做好。
,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3:15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简言之,过劳动的生活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劳动教育。生活范畴的广泛性使得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担责。
家庭劳动主要围绕家庭生活开展,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健全发展。在家庭生活中,本应该是孩子自己动手的事情父母不要阻止或代劳,比如像穿衣、吃饭、叠衣服、收拾床铺、扫地、擦桌椅,孩子自己没有动手意识就不能正常开展劳动教育。
首先,劳动是生活之中的,不是生活之外的。生活中的需要就是劳动的课程内容:生活需要卫生,保持与打扫卫生就是劳动教育的内容,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惯在整洁环境里生活;生活需要饮食,准备饮食就是劳动教育的过程,品味自己做的食物不仅不会挑剔,还可能练出好厨艺;生活需要待人接物,待人接物就是劳动的锻炼,还会养成热情好客的阳光个性。因此,家庭生活中有劳动机会时要培养孩子自觉自愿参与的意识,有很多劳动技能是需要在劳动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养成这样的习惯和能力又会促进他施展的欲望。如果在生活之外设定个“劳动”,就会格格不入,就会给人没事找事的错觉,既扰乱了生活,也不会成为好的教育。
其次,儿童有其生活,儿童劳动必须符合其年龄与生活特征。孩子从小就有好动、“自己来”的本能,需要保护而非禁止。比如小学以前的儿童对大自然特别好奇,他们在大自然中的活动就是适合他们特点的劳动,不给孩子安排时间与空间,他们就失去了良好的劳动机会;初中以后的学生进入对社会的敏感期,他们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或各种社会服务也就成为这个时段适合他们的劳动,把他们关在学校或家中,难以开展适合他们的劳动教育。
还有人提出“游戏”算不算劳动,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游戏是儿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肯定不能将游戏完全排除在儿童的劳动之外,但又不能以游戏是适合儿童特征的劳动为借口沉溺于单一的某种游戏。将适量、需要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能促进各方面平衡发展的而非仅仅网络或高度自动化的游戏列为劳动内容显然是合适的、正确的,也是有利于实现育人目标的。
再者,谈劳动教育,主要看重它对人的成长发挥多大的效益。但在劳动教育中不宜安排那些明显产出不抵投入的、浪费时间和资源的所谓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后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与收获才能形成正向激励,体会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创造出新的价值而非为劳动而劳动,才能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3:12
我认为中小学生有必要开设劳动课程,因为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劳动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和实践起到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的好处很多,比如:
一、劳动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 从而明白不能浪费,养成节俭的品质。通过劳动,感受满足自己的价值。激发学生勤劳、乐观的性格形成,形成对那些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窃取别人的劳动人的厌恶。
二、劳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意志。劳动会让学生养成面对困难、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劳动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锻炼一个健康的身体。所以,劳动教育有助于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三、劳动还能让孩子早点认知社会、职业。现在的很多学生对社会、行业、职业缺乏了解,尤其是到了高考结束选专业的时候,都是一脸茫然,因为很少接触社会,接触各个行业,也不了解每个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当然更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意向,这时候只能让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帮忙选专业。其实,选专业原本是孩子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选择的,可是没有接触,没有了解,自己又怎么能有感觉呢。我们的中小学缺少劳动教育,尤其缺少职业教育,这也是孩子们对专业选择比较盲目的原因。国外有些国家,比如德国、加拿大,从中小学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也是每学期一两周职业教育,让孩子们了解各个职业和劳动实践。
四、劳动可以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通过多项劳动,让孩子们掌握生活技能,以后最起码生活可以自理。甚至,有些技能以后真的可以发展成为自己的职业。总之,劳动教育很重要,但需要家庭和学校都重视起来。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开设劳动课程,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是非常有益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一定要把劳动课程做好。
,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3:16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简言之,过劳动的生活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劳动教育。生活范畴的广泛性使得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担责。
家庭劳动主要围绕家庭生活开展,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健全发展。在家庭生活中,本应该是孩子自己动手的事情父母不要阻止或代劳,比如像穿衣、吃饭、叠衣服、收拾床铺、扫地、擦桌椅,孩子自己没有动手意识就不能正常开展劳动教育。
首先,劳动是生活之中的,不是生活之外的。生活中的需要就是劳动的课程内容:生活需要卫生,保持与打扫卫生就是劳动教育的内容,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惯在整洁环境里生活;生活需要饮食,准备饮食就是劳动教育的过程,品味自己做的食物不仅不会挑剔,还可能练出好厨艺;生活需要待人接物,待人接物就是劳动的锻炼,还会养成热情好客的阳光个性。因此,家庭生活中有劳动机会时要培养孩子自觉自愿参与的意识,有很多劳动技能是需要在劳动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养成这样的习惯和能力又会促进他施展的欲望。如果在生活之外设定个“劳动”,就会格格不入,就会给人没事找事的错觉,既扰乱了生活,也不会成为好的教育。
其次,儿童有其生活,儿童劳动必须符合其年龄与生活特征。孩子从小就有好动、“自己来”的本能,需要保护而非禁止。比如小学以前的儿童对大自然特别好奇,他们在大自然中的活动就是适合他们特点的劳动,不给孩子安排时间与空间,他们就失去了良好的劳动机会;初中以后的学生进入对社会的敏感期,他们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或各种社会服务也就成为这个时段适合他们的劳动,把他们关在学校或家中,难以开展适合他们的劳动教育。
还有人提出“游戏”算不算劳动,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游戏是儿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肯定不能将游戏完全排除在儿童的劳动之外,但又不能以游戏是适合儿童特征的劳动为借口沉溺于单一的某种游戏。将适量、需要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能促进各方面平衡发展的而非仅仅网络或高度自动化的游戏列为劳动内容显然是合适的、正确的,也是有利于实现育人目标的。
再者,谈劳动教育,主要看重它对人的成长发挥多大的效益。但在劳动教育中不宜安排那些明显产出不抵投入的、浪费时间和资源的所谓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后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与收获才能形成正向激励,体会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创造出新的价值而非为劳动而劳动,才能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