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7: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00:09
关于陕北说书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段久远的传说。据说在三皇治世的时代,就已经有了这种艺术形式的雏形。故事讲述了一个老汉的三个儿子,他们在困苦中挣扎,大儿子大黄甚至牺牲了一只手,二儿子二黄失去了一条腿,三儿子三黄则失去了视力。他们流浪到陕北青化县,生活艰难。一天,大黄捡到两片木板,用其敲击,说些吉祥话语,换取食物。后来,他们将羊肠晒干,绑在木板上,形成了最初的弹唱工具。兄弟三人逐渐发展出了琵琶,互相配合,边弹边唱,形成了早期的说书形式。
二黄继承了大哥的技艺,创新地将木板绑在腿上自弹自唱。老大和老二去了山西临县,而三黄留在了陕北,并传承了说书艺术,他的五个儿子也成为了他的传承者。老大在榆林一带设立了门派,传授了三弦和莲花落等技艺,这些传统在当地的农民中广为流传。这种艺术形式因其亲民和灵活,非常适合在田间地头、庭院炕头演出,听众人数从几人到几百都有可能。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极为重视,2006年5月20日,陕北说书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批准列入名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保护。这一传说和事实的结合,更加彰显了陕北说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过去均为盲人演唱。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三弦或琵琶,此外,还有绑在小腿上的,以两块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绑在手腕上的,称“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这是作为打节奏用的。本文从主要简介,历史溯源,艺术特色,民间传说等几方面来介绍一下陕北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