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7: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9分钟前
在封建社会中,圣讳是对圣人贤者的尊称,与国讳和家讳有所不同。圣讳并非严格和广泛如国讳,它主要针对的是封建时代推崇的特定人物。历史上,圣讳的对象包括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和周公等。特别在汉代以后,皇帝的名字有时也会被尊为圣讳。
朝廷对圣人讳的规定始于宋代,那时的范围显著扩大,不仅包括黄帝,孔子、孟子等都被列入避讳名单,甚至道教尊崇的老子也在其中。例如,宋徽宗自称为“道君皇帝”,因此将老子的名字也纳入了避讳。为避孔子讳,宋代曾将瑕丘县改为瑕县,龚丘县改为龚县,甚至连孔子母亲的名字“征在”也被列入其中,人们在书写和读音上都对其表现出极大的敬意和避讳。
民间对圣贤的敬仰也体现在自发的避讳行为上。如宋人郑诚对孟浩然极为尊敬,路过郢州的浩然亭时,他出于对贤者的尊重,将亭子改名为孟亭,以此表达对孟浩然的崇敬之情。
国讳,指举国臣民(包括皇帝)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