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作品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7:5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20:05

763年,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作,寄给当时的剑州刺史李剑州,李氏因才未得朝廷重用,而杜甫即将离开蜀地东行。律诗通常因其声律和对仗而易流于刻板,但杜甫的这首七律却展现出不同寻常的灵动。


诗的前半部分,杜甫赞扬李剑州的政绩,称其“能化俗”,对他的“未封侯”表示惋惜。他巧妙地运用“文翁”和“李广”两个典故,通过“但见”和“焉知”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赋予旧典以新意,提升了诗的思想性。杜甫将歌行中的豪放笔意融入律诗,如“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般的波澜,可见一斑。


下半篇,杜甫转向自身,描绘“将赴荆南”的情景。他用“滟滪”和“沧浪”等意象,构成一幅扁舟出峡图,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相呼应,展现了漂泊的孤独与苍茫。尾联通过“仲宣楼”预示未来的境遇,暗示诗人将如王粲般身处异乡,感叹兵戈阻隔,与故人相见无期。


全诗结构巧妙,起承转合自然,杜甫的笔法既有气势磅礴,又有细腻的情感。他在律诗中巧妙地融合了力量与和谐,使得“工而能化”,“中律而不为律缚”。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七律的风格特点,磅礴飞动与精炼平整并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扩展资料

此诗作于763年,是诗人准备离蜀东行时,寄给故交李剑州的诗作。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李剑州,真诚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并为他不受重用而鸣不平。诗的后半部分叙写作者的身世之悲和离别之情,意境更大,感慨更深。全诗由感叹故人境遇落墨,继而写到诗人自己,再由离别之情,写到对未来的预测,脉络清晰,一气贯通,起结有致,关合无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