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7: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17:32
绛州龙兴宫内保存着一方篆书《碧落碑》,其高度达到八尺一寸,宽为四尺三寸,碑文共有二十一行,每行三十二字。碑前雕刻有碧落天尊的形象,后刻有篆文。关于碑文的作者,李璿(璇)认为是陈惟玉所书,李汉则认为是黄公撰书,但谁是谁非,至今未有定论。《洛中纪异》中提到,碑文完成但未刻于碑上时,有两位道士前来请求刻写,闭门三日后,未闻人声,后门被打破,发现有两只白鸽飞离,而篆刻却已宛然成形,这种说法虽然显得有些怪异,但人们大多一笑置之。
李肇、李汉均指出,李阳冰见到此碑时,徘徊不前,甚至自感不如,因此用锤子击打碑面,导致现今碑面上存在缺失之处。然而,对于这种无稽之谈,我认为皆不可信。李阳冰自诩其篆书为李斯之后第一人,更何况《碧落碑》的书法与李阳冰相去甚远,他不可能为之动容。
《五兑志》中提到,在绛州和泽州都有韩王元嘉的儿子黄公为妣妃荐福撰写的《碧落碑》,两地的碑文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以《碧落碑》为名。绛州的《碧落碑》刻在天尊石像的背面,而泽州的则刻在佛龛的西面。据此推断,《碧落碑》可能有两块,我仅见过绛州本,泽州本尚未遇见过。
《广州书跋》中记载,绛州的《碧落碑》原本的篆刻在天尊的背面,但州将不愿用锤子击打石像,因此选择了摹刻在另一块石头上,将旧石像封存。现今流传的多是摹刻的版本。关于《碧落碑》的篆文,既有籀文,又有小篆,这种混杂的字体是周伯琦所怀疑的。
我曾见过明代初年拓本的《碧落碑》,将其装裱成册,对于所有残损处都以白粉描补,使得整块碑面成为完璧,这是我看过的最古老的拓本。这块碑的二【唐龙兴宫碧落碑〈咸享元年〉】在绛州龙兴宫内,宫内有碧落尊像,篆文刻在尊像的背面,因此世上传为《碧落碑》。根据李璿的推测,作者可能是陈惟玉,李汉则认为是黄公撰写,但谁是谁非,至今未有定论。《洛中纪异》中提到,碑文完成但未刻于碑上时,两位道士前来请求刻写,闭门三日后,未闻人声,后门被打破,发现有两只白鸽飞离,而篆刻已成,这种说法虽然显得有些怪异,但人们大多一笑置之。
碑文提到“有唐五十三祀,龙集敦牂”,指的是高宗总章三年,即庚午年。又提到“哀子李训、谊、撰、谌为妣妃造石像”。按《唐书》,韩王元嘉有子训、谊、撰,但无谌,且还有幼子讷。元嘉在则天垂拱四年被杀,因此在总章三年不可能有谌。这可能是史官的遗漏。
嘉祐八年十月初四日,书。
碧落碑在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寺始建于唐朝,原名碧落观。碑在观内,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碑文书法厅古,行笔精绝,以大篆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