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7: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1:53
张希鲁,原名连懋,号西楼,出生于1900年,昭通市人。其父张灏,为清朝秀才,以教书为业,对张希鲁的教育要求严格,培养了他一丝不苟的品质。他于1909年进入私塾,1914年初小毕业,1917年完成高小学业,1918年春考入省立二中。1919年,父母及长兄相继离世,他休学一年,1921年复学,于1922年毕业。因家境贫寒,他未能继续深造,但在邓象华、浦汉英两位同学的帮助下,三人于1923年赴昆明,考入云南东陆大学文史专业,受到著名学者袁嘉谷的赞赏,因其勤奋刻苦而备受期待。1925年秋,经济困难迫使他转至翠湖昆华图书馆工作,边工作边学习。在校期间,张希鲁曾以《西楼记》表达志向,自号西楼。
1930年,张希鲁回到昭通,先后在省立第二中学和昭通女子师范学校任教,还义务担任昭通民众教育馆筹备员。他酷爱文物考古,常向学生强调文物的价值,亲自访求并收藏民间文物。1931年,他主持发掘昭通后海子古墓,发现了风神石画刻。在他的努力下,1933年和1934年,他购得多个东汉时期的珍贵文物。1934年,张希鲁还参与了考古学社的活动,与同行考察文物,沿途搜集文献文物,为地方历史研究做出了贡献。1935年,他受邀请到楚雄中学任教,直至1941年才结婚,当时41岁。
1942年,张希鲁受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之邀,成为云南文化研究室特约编辑员。1950年后,他在昭通专区任教,并购得多件文物。他积极参与地方政治活动,当选为昭通县政协常委和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致力于文物研究和宣传。1962年至1963年,他在昆明政治学校学习。1963年,他调至昭通县文化馆,专心于图书和文物管理工作,还成为云南省政协委员。他积极倡导文物展览,撰写文章,为历史文物研究提供资料,捐献文物给国家。然而,1966年,他因政治原因受到批斗,家庭遭受重创。1973年退休后,他写下遗愿,愿将所有文物捐献国家。在他去世后,女儿们继承遗志,向捐献了大量文物,包括东汉双鱼铜洗、民族铜钟等珍贵物品,这些文物对研究地方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为保护这些文物,1980年成立了昭通地区文物管理所。
原名连懋,号西楼,以字行。1900年出生于云南昭通一个清贫、寒苦的知识分子家庭。兄弟姐妹8人,先生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