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四学发现之一的“明清大内档案”,它究竟是如何遗失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6:5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20:57

国家的重宝——明清大内档案,在近代史上也曾出现了极为悲惨的一幕。*初年,军机处方略馆所有保存的明清档案,由北洋*统一接管,移交存档至中南海集灵囿。1926年的时候,归故宫文献馆管理。

在此之前,明清的大内档案,曾遇到两次大的浩劫,差点被焚之一炬。光绪24年,公元18年典藏明清近600年档案的军机处大库年久失修,原本国家要进行休憩,奈何发生了八国联军入侵事件,所以休憩之事作罢!宣统年间,公元1909年,典藏大库的一脚,出现了坍塌,维修迫在眉睫。于是,宣统皇帝的生父执政的醇亲王载沣,命人分类将一些年代较近的资料与圣训搬迁到别处,剩下的大部分依旧堆放在大库里面,经受风吹日晒的浩劫。

有一次,醇亲王载沣,命人找寻多尔衮摄政典礼旧档,军机处找寻了几次,居然没有找到,这让摄政王很是生气。需要的找不到,不需要的堆满了大库,简直就是一大堆的垃圾。为了给后面的档案留存地方,载沣居然想到了焚毁一部分,留一部分的昏招。于是乎,在他的安排下,众多官吏本着捡宝贝的心态,在这600年的档案里面,翻来覆去,能偷走的拿走,不想拿的装进麻袋!或偷偷卖掉。这样的做法后来,被张之洞等大臣挡下,故宫的资料这才算是躲过了一劫。

*建立后,因为对文档资料的重视不够,以至于出现了将文档资料作为废纸变卖的现象。*建立后,由教育部接管了明清旧宫档案。1913年国家建立了历史博物馆,在原来国子监就地成立了筹备处,1916年筹备处又迁往了午门,遂将相关档案,全部拉到午门和端门的门洞内保存、安放。这下,没有保存好这批文武。

1917年时任教育总长的符增湘下令对相关的文档,进行试阅与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司将这批文书资料中的20麻袋,进行了逐一查阅,得出的结论是,价值不大。教育司又将剩下的近9000麻袋文书档案,扔回了门洞之内。教育总长符增湘,是一个超大收藏家。这个过程中,他一面悄悄借阅,一面偷偷藏书。他将很多有价值的书籍、资料,借而不还,据为己有。

后来,随着博物馆工资的发不出去,很多人又想到了卖档案换钱。很多文物被卖给了京城的古玩文具店,被第一次与张之洞一起救下这批档案的前清学部参事罗振玉发现,他也仅仅买回了其中一部分,罗振玉后又将40大箱卖给了日本人……后,国家积极收集相关资料,这批珍贵的明清档案,被全部收回,分类整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20:58

很多工作人员直接把用作*资料的丝绸黄绫拿到当铺换钱,甚至有人把书倒仓库地上,把麻袋拿出去卖零钱,种种惨相,不忍猝读。还有就是这些资料也不断转运,所以也会导致缺失。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20:58

累积几百年的储存,长期堆放无人整理。清亡后这些珍贵资料更是扔在午门内的大库里,好几年没人管。1918年以后教育总长拿去收藏了很多,工作人员直接把书遗弃,丝绸黄绫拿到当铺换钱,后来直接拿书当废纸卖掉给员工发工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20:59

因为这个档案的数量实在太大,而且长期堆放无人整理。在清亡以后更是没人管理,所以有些也就逐渐腐烂掉,后面也就不得而知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20:59

仓库大门打开后,书却没人管,遗失越来越严重。随着北洋*朝局日趋混乱,教育部的拨款也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有人做了一个丧心病狂的决定:把这些书拿去当废纸换钱给员工发工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