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7: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01:24
气液界面反应的理论基础,起源于日本学者八田四郎在1928年至1932年的研究。当气相反应物A与液相反应物B交互作用时,若假设B不挥发,反应过程按照双膜理论进行。首先,从气相主体分压为pA的A传递到气液界面,其在界面处的气相分压为p岟,液相中A的浓度为C岟,两者需达到相平衡;其次,A通过界面进入液相,与浓度分别为CA和CB的B反应;生成的液相产物沿着浓度梯度向低浓度区扩散,同时气相产物返回界面;最后,气相产物再返回气相主体。
为了评估传质对反应的影响,八田引入了膜内转化系数或八田数γ。当γ大于2,反应即为瞬时或快速反应,传质成为控制因素,常用于化学吸收过程,如采用填充塔或板式塔等设备以加速反应。反应速率计算方法与吸收类似,涉及反应区的相界面积速率和液膜传质系数。
相反,当γ小于0.02时,反应较慢,A主要在液相主体内反应,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反应虽慢但仍受传质影响,采用如机械搅拌釜等大界面面积和液相存储量的反应器;二是极慢反应,几乎全部在液相主体中进行,称为动力学控制,计算方法接近单相反应,通常选择大液相存储的鼓泡反应器。
另外,溶质渗透理论和表面更新理论等也用于气液相反应的研究,但它们的结果与双膜理论相近。这种多相反应常见于产品直接制取和化学吸收过程,如乙烯氧化制乙醛、异丙苯氧化制过氧化氢异丙苯等,以及脱除气体中的有害成分。
气液相反应过程(gas-liquidreaction process)是反应物系中存在气相和液相的一种多相反应过程,通常是气相反应物溶解于液相后,再与液相中另外的反应物进行反应;也可能是反应物均存在于气相中,它们溶解于含有催化剂的溶液以后再进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