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7: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20:36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确诊率显著提升至71%,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诊和漏诊问题。这主要源于梗死范围、NQMI、症状表现不典型、忽视心脏检查和心外疾病诱发等多方面原因。对于老年AMI,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首先,综合判断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是关键。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变化趋势。心电图的非典型表现应引起重视,特别是在心肌酶学指标和临床症状的协同作用下。
其次,关注AMI的早期心电图变化。AMI发生后,最早期的心电图变化是面向损伤区导联的T波电压升高,随后出现对称性倒置。面向损伤区的ST段上抬,对应导联ST段下移。有研究指出,V1和v2导联R波为0.04s时强烈提示后壁心肌梗死,此时应考虑额外进行V7—V9导联的检查。
再次,强调CPK—MB(CPK同工酶)的改变。老年AMI患者的CPK峰值可能较低,甚至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关注CPK—MB在CPK中所占比例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CPK—MB在CPK中占比约为8%,此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综合考虑AMI的诊断。CPK—MB在AMI后数小时开始升高,12小时达到峰值,48小时后逐渐消失,因此在诊断时需注意取样时间。
此外,诊断AMI时还需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相区别,如心绞痛、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分离、急腹症及食管切孔疝等。准确鉴别这些疾病对于正确诊断老年AMI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老年AMI的诊断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心肌酶学指标、早期心电图变化以及CPK—MB的动态变化。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综合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老年AMI的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和漏诊,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多数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是心肌血流供给的持久性中断所导致的心肌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