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7: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06:23
当我第一次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摘落,捧在手中,封皮上那醇厚又富有生机的小麦色,攥住了我的心神,将要把我带往那不曾熟谙的檐角上、梁柱间。 三位旅行者,利用几年来的闲暇时间,按图索骥,寻访中原上保存至今的木构古建筑,在晋中大地以及黄河南北留下了连绵的车轮印,将多年来的旅行笔记整理合一,便有了我眼前的这本《麦地里的飞檐》,记有三十八篇,自唐至元。 这是一趟长途的古典旅行,似乎与现在的旅游活动有些背道而驰,有一部分古建虽拥有贵重文物,但知名度并不高,人迹罕至,又年久失修,甚至已被派作他用,不复往昔的光彩,与山林原野为伴,在那些看惯了明清建筑富丽堂皇的人们眼里,可能并不能带来多少直观的美,但是那些刻在飞檐和支柱上的历史感历经百年甚至千年,带给你的体会是无法被取代的。 自唐代四大古建为始,麦地里的飞檐,黄土上的禅寺,宽阔低平的屋檐,尽情地向四周伸展,如同振翅滑翔的鲲鹏,带你从大唐盛世的上空掠过,那硕大的斗拱和深灰色的瓦当,与明清的金碧辉煌相比,更是印证着唐人那深邃的开阔大气。辽代古建的体积宏大,甚至达到了历代的顶峰,宽阔的高台加上巨型的殿堂,灰色的庑殿顶恰似梯形,矗立半空中,庄严肃穆教人望而生畏,而应县木塔的高大古朴,早已成为我国古塔史上经久不衰的建筑典范。 及至宋代,柔和细腻的风格显现出来了,重檐歇山顶少了一份直白,多了一份委婉,四面突出的抱厦藏于屋檐之下,九条屋脊与屋檐长短交错,是一曲几经传唱的优美音律,相比之下,宋人更在意细节的美感。金代则是为元明清的华丽作派开创先河,精细的小斗拱和眩目的藻井,完美地填补了古建的内部空间,而雕花门窗和彩色琉璃的出现,似乎在为遥远的紫禁城埋下了伏笔。 封底也是一如封面般醇厚的麦色,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确实啊,那些散落在凡尘间的古建遗产,又有谁能够保证将它们尽收眼底呢,但是,经意或是不经意间的一相逢,便能够胜却当今纷繁世界的无数,檐角、梁柱、斗拱、琉璃、喜爱它们的返璞归真,喜爱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喜爱这种洗尽铅华,静守一方的姿态,宛若在麦地中稍作歇息的灵鸟,我为之神往。 木之美,历史的厚重,能工巧匠的智慧,古人今人心神的交集,这便是当你独自伫立在一座古老殿堂前,脑海中的所及所想。这里有与众不同的建筑风骨和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