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4:5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3分钟前
从发明文字以来,读书,就是统治阶层的特权。在夏商时期,你也可以理解为识字,在那个时候,字,是代表神鬼的力量,识字,就代表你和神鬼相通了,有了不可以思议的力量,不但百姓相信,就是统治者自己也相信。而科举,要到隋朝才开始。
这话是民间俗语,全部是: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清朝文康先生只是借用了。这种情况很多的,就如同很多歇后语一样,真正的出处无法考证。
热心网友 时间:7分钟前
汗。这句话不能放到先秦去啊,它本来就是清朝人写的书中的句子,读书指科举,顶多上溯至隋朝。
这问题就是个伪命题,如同——“iPhone4S比iPhone4功能强大”这句话放到古代怎么去理解?——当然无法去理解了。
话说的直了一点,但无恶意。如有冒犯处,先说声 对不起。
热心网友 时间:6分钟前
真正首见「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的文献中,并非在史籍或是论文中;而是在清朝文康先生所撰的《儿女英雄传》小说中的三十八回:「你道安公子才几日的新进士,让他怎的个品学兼优,也不应快到如此,这不真个是『官场如戏』了么?岂不闻俗语云:『一命二运三风水。』。果然命运风水一时凑合到一处,便是个披甲出身的,往往也会曾不数年出将入相,何况安公子又是个正途出身,他还多着两层『四积阴功五读书』呢!」;从这段对话中,就可以推敲出当时的民间社会,就已经存在着「一命二运三风水」的说法了;而《儿女英雄传》依据安公子的际遇,又添增了「四积阴功五读书」两项。
再看夏商时期,都是奴隶社会,属于统治阶级的大多是世袭的贵族子弟,他们大多能守着父辈留下的财富与权势,这就是所谓的“一命”,这儿的读书不一定是孔孟之道,可以指有学识、有能力。再看伊尹本来是个奴隶,《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说的就是伊尹本来是贵族的家庭教师,后来成为辅佐成汤的贤臣,《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其实就是教给商汤谋划灭夏的方略和治国驭民之道。 这或许读书或者说学识臻至化境的成就。
希望能帮到你~
热心网友 时间:4分钟前
这句话是后来出现的,我赞同一楼说法。
楼主可能是问夏商时期的读书问题。
没今确凿证据显示夏朝出现了文字,所以不存在读书问题。
商朝出现了甲骨文,但是没有书籍一说,商朝能够识字的基本都是巫师,这些人同时也是事实上的医生、历史学家等,古代有“医巫不分家”一说,在几乎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是这样,掌握了文字的祭司获得了神一样的地位。当时也不会有读书的问题存在。
到了周朝,文字、书简出现,这时候书籍还主要是占卜的书(今天可知当时至少出现了三种《易经》,流传的今天的只有《周易》),还有一些治病的、历史地书,应该不会很多。孔子学习的时候学习的就是周礼、周易这类书,一般人接触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