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6: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17:37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研发并发射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该探测器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以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月宫仙女嫦娥命名,她奔向月亮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嫦娥一号的主要任务包括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物质的分布特征、测量月壤厚度以及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整个探月过程大约需要8至9天时间。嫦娥一号将在距离月球表面约200公里的圆形极轨道上运行。该探测器的预期工作寿命为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任务完成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欧洲航天局和印度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或地区。
嫦娥一号是基于中国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研发的人造月球卫星。在研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和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了适应性改进。嫦娥一号的卫星平台技术源自东方红三号,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八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该卫星是一个长方体,尺寸为2米×1.72米×2.2米,两侧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可达18.1米,总重量为2350千克。搭载的科学探测仪器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
嫦娥一号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构成。卫星平台包括结构、热控、制导导航与控制、推进、数据管理、测控数传、定向天线和有效载荷等九个分系统。这些分系统协同工作,确保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实验,其他分系统为有效载荷的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障。
嫦娥一号的工程目标包括:研制并发射中国首颗探月卫星、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建设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以及积累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的经验。嫦娥一号承担的四项科学任务是:制作三维月球地形图、探测月球上特殊元素的分布、测量月球土壤厚度以及探测氦-3的储量、探测距离地球40万公里的空间环境。
为了实现这些科学任务,嫦娥一号搭载了八种科学探测仪器,总重量为130千克,包括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
在初样研制阶段,电性星和结构星两颗初样卫星负责卫星测试。电性星主要用于电子设备综合测试,结构星则用于考核结构设计和整星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这两颗初样星进行了整星测试。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2007年6月,随后进入正样卫星研制阶段。
为了确保月球探测任务的完成,对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设计,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进入距月球表面约200公里的圆形极轨道执行科学探测任务。
在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用8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的飞行。经过八次变轨后,于11月7日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调整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的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